补贴政策托底 农机化率十年提高27个百分点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2014年预计超过61%,比十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已从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新阶段。农业部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有望提高到70%。韩长赋表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推进的特征。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71.58亿元,同比增长16.31%,高于全国机械行业13.84%的增速。从2004年的85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571亿元,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十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现在是世界农机第一大国,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有8000多家,是世界第一,国内的农机需求90%都可以自给。”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表示。
陈志认为,高增速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妇女、儿童和年老者为主。在此条件下,从事农业劳作急需机械产品的帮助,由此拉动农村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上,从2003年起,我国正式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政策的强力推动是十年来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市场繁华背后,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正视。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还要依赖进口,这是我国农机工业所谓大而不强的问题。”
此外,我国各地农机化发展非常不平衡,粮食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棉花、大豆、畜牧等机械化水平低;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高,施肥、喷药、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区则较低。
这些不平衡不仅制约了农机产业和一些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