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养老中心“一厢情愿”?
本月1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环节,去年本市已建成104个,到2016年,将建成208个。那么,这些养老照料中心运行情况如何,是否能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
近日,记者走访了城六区居住于照料中心周边的30位老人。记者发现,除个别老人曾在照料中心有过用餐经历外,85%的老人均不知道自己身边的养老照料中心在哪里,享受服务更无从谈起。一边是照料中心建设得如火如荼,一边却是老人对其全然不知,对于如何扭转“一厢情愿”的局面,多位老人表示,“服务能否走进家门”最关键。
随访显示,餐饮和健康是老人最为关心的两大问题,便捷的送餐服务和远程医疗环境成为了大部分老人需求最迫切的两项居家养老服务。
就餐
现状
老年餐桌坐满年轻人
为老送餐却限时限地
随着年龄增大,家住朝阳门大方家小区的王奶奶越来越觉得老两口的饭没法做,且不说买菜做饭有点累人,关键是剩菜剩饭让人闹心。“老伴肠胃有毛病,饭量很小,我因为腿疼得厉害,不怎么下楼出门,每顿饭炒两个菜,蒸点米饭,得一两天才能吃完。总不能一有剩饭就随手倒掉吧,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
今年初,王奶奶听邻居说离家不远的大方家胡同38号有个“伏枥餐厅”,一份老年套餐12块钱,三菜一汤还带主食,经济实惠。为此,王奶奶特意拉着老伴到餐厅考察了一番。“原来这个餐厅属于朝阳门街道的养老照料中心,是专门为老人开的”,王奶奶说,这里的饭菜不错,她和老伴点了肉炒芹菜、炒豆芽和土豆片,咸淡合适,菜量也满意,菜单上还写着“本地区老人订餐,免费送餐”。
可让王奶奶受不了的是,十二点多以后来就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整个餐厅全坐满了,连老年座位上也是年轻人,他们说话声大,闹哄哄的受不了”。无奈之下,她和老伴只能匆匆忙忙吃完赶快离开了。回到家后,两人商量决定,以后从老年餐厅叫餐来解决剩菜问题,“一方面因为腿脚不便上下楼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人多嘈杂的环境”。
可谁知第一次叫餐就碰了钉子,“您要送餐得在11点半之前打电话,我们这11点后人就多了,顾不上给您送”。没办法,第二天老人只能在11点多打了电话,饭是送到了,可因为时间太早,老两口却看着饭菜吃不下。王奶奶皱着眉头说:“照料中心免费送餐本来是件好事,可在家吃上还真不容易,如果连吃饭都得限定时间,怎么能吃得顺心。”
难道11点半后餐厅里老人过多没法外卖?记者走访发现并非如此,这家餐厅大约能容纳二三十人,每天的菜品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老人优惠的12元套餐,对年轻人卖16元,中午11点前做好后在单独柜台售卖;另一部分是单点菜,大部分卖18元以上。中午12点,这家老年餐厅里几乎坐满了年轻人,他们大都选择价格较高的单点菜,老年套餐好像是餐厅的附营业务。工作人员表示,老年套餐做得早,如果晚送可能不够热乎,而且什么时候卖完什么时候结束,不会加量再炒;另一方面,因为是免费给老人送餐,所以得靠餐厅服务员来抽空送餐,但到了饭点,来吃饭的人多了,自然没空给老人送餐了。
而在海淀区中关村新科祥园,李奶奶一家也曾因为老年餐外卖到家苦恼过。她的女儿告诉记者,父母今年都已经90多岁高龄,因为身体条件较好,都能自理,就没有请保姆,“但吃饭是个大问题,附近专门的老年餐饭菜也不错,外卖虽不收运费,却只能送到居委会,如果老两口每天都为了吃饭上下楼往返居委会两趟,实在不现实,没办法只能我每天专门来给他们做饭,有时候简直分身乏术”。
困境
经营者说:送餐成本负担重
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老年餐桌在附近小有名气,平均每天有近200人到这里用餐,周围很多老人都说这里饭菜可口,但却始终没有开展送餐服务。“关键是送餐成本负担不起的问题。”中心负责人介绍,餐桌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是因为饭菜让老人感到便宜实惠,“我们专门以半份菜起卖,一个小花卷5毛钱,老人既可以选择多样,又不会觉得贵,但如果送餐就会提高成本。如果专门雇一个人送餐,月成本至少三四千元,以每餐运费收2元来算,平均每天至少得送50次以上,但事实上,送餐量并不能固定;如果不雇专人送餐,又难以保证餐厅内部的正常运行,最终只能取消送餐。”
医疗
现状
花一多半退休金雇保姆 只为防意外
家住和平里地区的郑培武老人每天上午9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里的健身场地,拍背、练拳、揉腿……麻利的动作让旁人很难相信老人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天天都会读报看电视了解时事,“现在咱们北京提倡居家养老,就是健康的老人在家里或者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不用去养老院”。
但他表示,目前还没有感受到居家养老带来的服务,而且也不知道附近哪里有养老照料中心,相关部门应该首先设计一个显眼的标识,让老年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照料中心,可以推门进去享受服务。
提起每天的生活,郑老说:“老伴已经去世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虽然说身体还不错,可到了这把年纪,突发疾病、意外摔倒都防不胜防,子女离得远,没办法只能雇保姆。保姆每个月3000多元,一年小4万块钱是笔不小的开支,得花去我一多半退休金,其实主要就两件事,一是做饭,一是防止意外。”
郑老也经常和身边的老朋友们谈起居家养老,“首先是吃饭问题,天气好时去点两个菜,如果不想出门就电话订餐让送到家里来”,这是大家心中最理想的老年餐桌状态。除此以外,就是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果照料中心能为社区里的老人建立远程健康档案,把老人的健康数据和意外经历、病史都记录在数据库里,再配上一键呼叫系统应对意外,那么有些家里的保姆就不用雇了,因为很多保姆都不专业,用雇保姆的钱来买最需要的专业服务,我挺愿意”。
郑老曾有过两次突然头晕恶心呕吐的经历,“当时是保姆帮着打了120,到了医院后量血压、测心电图,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又在观察室观察了两个小时,人完全正常了,大夫说是颈椎病压迫神经造成供血不足引起的”。郑老回忆,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当时自己心里害怕,只能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如果家里有一键呼叫和远程健康系统与最近的养老照料中心相连,一方面照料中心的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快速上门,先进行基础急救,因为距离近,应该比打120还及时;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平时的健康档案分析病情,看是否需要打120,既能解决意外情况,又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郑老说,到了这把年纪,其实并没有太多要求,就是希望身体健康,一要吃好,二是出了意外能有人救,没有遗憾就行,“养老照料中心还是应该先在这两方面满足老人需求,从走进老人家门开始,让居家养老走进大家心里”。
尝试
老年人家庭医疗服务系统入户
作为本市养老机构辐射居家养老的先行者,承担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功能的寸草春晖养老院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服务社区内老人的探索,今年计划为辖区500户老人免费安装远程居家养老服务系统,通过一个iPad大小的装置,接入血压心率监测、紧急按钮和安全报警的接口,实现远程服务。董事长王小龙表示,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都已经很成熟,它是依据老年人生活的连续性理论为基础,让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最大可能地保证老年人生活习惯和个性的延续及稳定。目前的关键是一方面机构首先要从细节入手把老人的刚需服务进行落地,让老人开始接受、习惯居家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鉴于老人支付能力有限,还需要政府在这些服务上进行适当补贴扶持,尤其是弱势群体。最终实现专业支持下的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兰洁J235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