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学艺术中发现自我

29.10.2015  12:04
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纪实

●记者 高原

绘图/姚远     

在清华园里有一群走上讲台不久的“小鲜肉”,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崭露头角,学术自信,专业突出,但对于讲课总是心里打鼓。
  在清华园里还有一群叱咤讲台数十年的老教授,他们或麻辣犀利或儒雅幽默,课堂上“奇招”迭出,深得学生们的敬爱。
  而清华百年课堂的风采和精髓,在这“银发”与“青丝”之间不断传递着、延续着,汇入清华文化与精神的宝库,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清华学子。
  清华建筑学院青年教师郑晓笛对此深有体会:“我们青年教师一直学习如何做学问,但凭什么当老师呢?难道知识积累得多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吗?”这样的自我审视一直让初登讲台的她感到困惑和不自信。
  此前,清华建筑学院本科毕业的郑晓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作为一名职业风景园林师在美国工作5年。2008年她选择再次回到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有着国际一流的学界、业界经历的她,站在清华的三尺讲台上,内心并不轻松。
  自动化系青年教师王焕钢同样如此。他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9年前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情形。面对100多名三年级本科生,3个学时的课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身体劳累和精神紧张,而是一种“我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的失落与沮丧。
  在此后的教学生涯里,“上课”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成了一件比搞科研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郑晓笛特别珍惜每一次教学设计的机会。每当学生们追问: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美?每当学院老教师旁听点评,鼓励她要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设计理念时,都一次次推动着她不断拓宽课堂教学思路,追问设计的本质。有时一堂设计课从下午一点半不知不觉就上到了深夜十一二点,她和学生们共同体验着设计之美带来的酣畅淋漓。几年的自我摸索和成长,让郑晓笛逐渐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并乐在其中。
  王焕钢经历着相似的成长路径。2005年留校任教的他不敢忘记第一堂课的失落与沮丧,抱着“别对不起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间”的初衷,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系里老教师也一直呵护着他的成长。2008年他配合系里王书宁教授参与设计课程优化改革,从以前教学生怎么使用知识,到侧重把知识点讲透、注重核心知识点的证明,渐渐回归到课程的本质,即产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有趣的是,当时他和王书宁教授同时讲“运筹学”这门课,上课地点门对门,上课时间也一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去听哪个老师的课。从“门庭冷落”到课堂人数渐渐增加,王焕钢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过去,清华课堂教学的“传帮带”往往在院系内部进行,因为天然的专业亲近让“传帮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益兴起以及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004年,清华开始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并打破院系门槛,让不同专业领域的青年教师在全校的平台上,研究教学艺术,发现教学之美。
  11年来,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举办了六届,累积参赛选手215人,其中有56人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地区高校教学基本功比赛,共有30位参赛教师获得一等奖。
  2014年12月,郑晓笛和王焕钢不约而同参加了第六届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此后的大半年,学校工会和教务处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的“教学质量培养提高方案”,经过极其严苛的训练、打破、重构,他们共同走过了一段“脱胎换骨”的成长之旅。
  ———校赛期间,为期两个月的系统培训,每周一个下午,四次教学工作坊。
  ———市赛期间,三个月集中培训,每周2~3次,邀请了有多年教学指导经验的航天航空学院教授薛克宗、艺教中心教授赵洪,以及曾经获得市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公管学院教授程文浩担任指导教师,从教案到授课内容、方法进行一对一培训,参赛教师互相学习观摩、交流研讨。此外还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组织赴法国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教学学习等系列活动。
  期间,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就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展开研讨。副校长杨斌在一次面向参赛教师的培训座谈中以“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师如何教,亦师所教)为题形象生动地定位了青年教师的为师之道。他指出,举办多届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还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更为首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希望青年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教课、教学和教育的不同,不要把教学作为一个流量,而要作为一个存量和积累,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教学相长。
  而在曾先后作为选手、评委和指导教师的赵洪眼中,教学基本功比赛不仅是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赛前培训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发现特点,打磨亮点,突破难点,从而占领制高点。青年教师的参赛之旅,就是一个探索和发现教学艺术的旅程,每一位教师都在这个‘行走过程’中挖掘和发现了‘新的’自己。”她说。
  经此一役,王焕钢对教学、对教学比赛的认识也随着教案PPT的反复修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他觉得20分钟的教学比赛是一种“表演”,后来他知道这里面的每一分钟都是“学问”,如何带入问题,如何控制节奏,如何把握难度,如何打磨语言……再后来,进入第三层“境界”,他认识到一门课最吸引人的还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而不是刻意表演。
  市赛当天,没有带学生过去的王焕钢轻松上阵,面对台下非专业的“同学们”讲起运筹学来灵活自如。临到结束,讲得兴起的他走到“同学”中间提了一个问题,没想到真会有“老师”走下台来提问的“学生们”一时惊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王焕钢的心一下子也提到了嗓子眼。这时,一名“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回答了他的问题,而且回答得十分精彩。这也成为当天比赛的“点睛之笔”。事后王焕钢轻松地表示,自己没有想过这样“冒失”的提问会不会影响成绩,一切都是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除了教学,郑晓笛意外地在科研上也有了新的收获。郑晓笛参赛的内容是她的研究方向———后工业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这是国际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国内同行很少研究,因此在平时她总有“孤掌难鸣”的遗憾。在参加校内、市级教学比赛时,指导教师们鼓励她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同时毫不留情地追问:“你研究成果的意义究竟在哪儿?”“能不能用更加简洁清晰的语言与图示进行表达?”在被追问得直冒冷汗的同时,郑晓笛感慨道,自己竟如此享受这种学术质问与讨论,在一遍一遍地推敲讲授内容、逻辑与形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最终,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果揭晓,清华参赛的7名教师全部摘得奖项。以土水学院吴璟、建筑学院郑晓笛为代表的文科组在此次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自动化系王焕钢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土水学院纪晓东、航天航空学院王兵、计算机系贾珈、电子系陈建生分获理工类A组二、三等奖。郑晓笛、王焕钢获得“最受学生欢迎奖”,薛克宗、赵洪、程文浩三位指导教师分获“优秀指导老师奖”。清华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教学是一门独具匠心的艺术———这是我的收获。感谢学校对青年教师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比赛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备赛过程中,向前辈学习、与同辈交流获得的巨大的自我提升。站在清华的讲台上,希望未来的每一步都能向着教学之美,向着科研之美,脚踏实地前行。”郑晓笛说。

来源:《新清华》2015-10-23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