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西山脚下的艺术乐园

27.11.2014  11:54

  看过清代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的人,大概还记得“安公子”和“十三妹”,他们的宅第被乾隆御笔赐名“安乐窝”。这个“安乐窝”便是今天西山脚下的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新村。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安乐窝”的人们渐渐与艺术结缘,半个多世纪来,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已经变成了艺术乐园。

  午后,村委会大院静谧闲适,推开文化活动室的大门,一阵丝弦锣鼓声热闹着扑面而来。“弦又跑了,再拉一下……低了!低了!”一位老者在活动室一角高一点儿的凳子上落座,表情严肃地指挥着。屋子里的男女老少大约有二十多人,他们或手持琴弓,或怀抱琵琶,演练着乐曲《彝山情》。这是村里的“双新爱心苑艺术团”正在排练,他们认真的劲头儿绝不逊于专业院团。排练间歇,艺术团成员们聊着天,不经意间讲出了小村鲜为外人所知的文化史。

  双新村其实包含了南辛庄和北辛庄两个自然村。这南北辛庄素有文化传统,上世纪五十年代,南辛庄二十几位文艺爱好者就成立了评剧团,一切文武场、服装和道具都是自己掏钱置办的。那时候,人民公社给套辆大车,评剧团就到附近的村子和驻区部队巡回演出《刘巧儿》《小女婿》……除了演出经典剧目,村里识文断字的人多,每逢有新政策、新法律出台,小小的评剧团还会迅速编排个新戏,宣传新人新事。1964年,一群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来村子里采风住了半年多,大伙儿又跟学生们学起了民乐,二胡、唢呐、琵琶……学生们一离开,村子就成立了自己的民乐团。2005年,民乐团和评剧团联合组成了“双新爱心苑艺术团”。

  南北辛庄的文脉可谓一辈传一辈,虽然老人们逐渐故去,可他们的儿子、孙子又加入进来。双新村三千多村民中,常年参加艺术团活动的约百人,喜好吹拉弹唱的村民少说也得有300人,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个文艺粉丝。

  艺术团负责人张水指着角落里吹唢呐的小姑娘说,“那是我本家孙女,今年才18岁,学唢呐已经10年了,最初就是跟她爷爷学,现在已经考进艺校了。”张水的小孙子张天天还不满10岁,学京剧也两年多了,一个人能唱《智斗》里的胡传魁和刁德一两个角色。因为爷爷奶奶喜欢评剧,什么“水乡三月风光好”“张五可用目瞅”也是张嘴就来。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唱了没两句就跑去玩了。张水虽然责怪孙子“没正形儿”,语气里却是掩饰不住的自豪:“他葫芦丝刚考过六级,咱们村的文艺传统就算传下去了。

  今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曾到附近的四季青敬老院走访看望。这四季青敬老院恰恰是艺术团常去演出的地方,习总书记前脚儿走,艺术团后脚儿就去采访了敬老院的老人们。很快,评剧小品《谁最幸福》就出炉了。大家自己写词,自己作曲,请来中国评剧院的专业演员当导演。“人家说了,这唱腔,挑不出毛病。”艺术团成员们毫不掩饰那份自豪。今年“八一”建军节,《谁最幸福》首次在空军指挥学院为官兵们演出,诙谐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赢得掌声一片。眼下,这个剧目就要代表海淀区参加北京市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擂台赛。

  从村委会大院里出来,走在村子的街道上,隔不远就隐约听到袅袅乐声自农家院落中飘出。对面一位中年人看外乡人听得入神,说了句“几十年了,这个村里的乐声就没断过。

  本报记者 李洋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