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董克用:让“老有所依”梦想照进现实
【导读】国家决定推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央广财经评论》“国策汇议”专栏关注:让“老有所依”梦想照进现实。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我们该如何应对老龄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事项。会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
这次会议的要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三是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会议决定,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事实上,国务院2013年已经提出“医养融合发展”思路,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业内人士认为,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是,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阻碍该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让老有所依梦想照进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应对中国老龄化的危机,顶层设计上有不少对策,包括五中全会最近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的政策。现在提出的“医养结合”,有什么新意?
董克用:我认为“医养结合”的提出也是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老年人是疾病多发人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老人看病是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失能老人看病的困难很大。所以我认为此次国务院推出这一政策是应对老龄化、惠及老百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经济之声:对于这一举措,有人认为是惠民举措,可以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也能带动大量就业。您怎么评估?
董克用:在发达国家,一个好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院,一定要有相应的医疗护理设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一定要有医疗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居家养老的服务到位。我们过去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所以老人生病只能去医院。所以这一次我们提出“医养结合”,让我们的医疗机构能够进入社区,提供签约服务。此外,这一举措也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经济之声:有观点认为,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阻碍这种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真是这样吗?
董克用:确实如此,因为我们的医保政策有些弊病。定点医院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所以定点医院有时候和社区提供的服务之间无法对接。例如老人要想取药,只能到大医院取药,因为有些药品在基层没有,社区更没有。如果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实现了对接,大医院就可以签约,然后把药直接送去,从而方便老人取药。
经济之声:医保政策要求限定定点医院,它的初衷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董克用:其初衷也是为了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但是在新的老龄化条件下,定点医院不应该在医院里等老人来,而是应该延伸出去,到老人身边去。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这一次政策的亮点。
经济之声:前段时间,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卖掉原来的房子,入住养老院,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医养结合”是否也涉及老年人财务自由问题?
董克用:我认为这是两件事情。一是,我们现在的养老机构分很多档次,高端的养老机构设施比较好,服务也比较周到。但是我们现在也在大力发展老百姓能够住的起的、社区的、基层的养老机构,甚至农村地区也在设立新的养老机构;第二,在医疗问题上,我们实际上没有将其划分三六九等。我们此次的政策实际上是鼓励我们的个体医疗机构到老人身边去,只要是符合条件,就应该进入到相应的社区中去。
经济之声:现在的养老机构够不够?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董克用:我认为很不够,这方面我们确实滞后。因为现在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居家养老就变的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人需要养老机构的支持以及专业人士的护理,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基层的还是高端的养老机构都是十分欠缺的。
经济之声:养老机构究竟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是应该是一种公共服务机构?
董克用:我认为绝大多数应该是非盈利机构,非盈利机构不意味着不收钱,而是它收取的费用主要是为了负担它的成本,所以它们就需要政府税收的扶持。此外,高端的养老机构应该是盈利的。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