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绿色新闻网报道 从教育部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公告获悉,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农林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2等奖。
“农林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发出定量配比溶剂法抽提物高效提取新技术,制备得到高纯度的麦角甾醇及桉叶醇;创立了一种低成本、环保的木材脱脂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胶合效率;首创了杜仲叶及皮中主要活性成分清洁温和提取新技术,绿原酸纯度高达99.8%;研发了一种杜仲木本抗菌剂制备新技术,实现了梅雨季节短期内抑制木竹制品发霉。阐明了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在预处理过程中解离机理。定量解译了制浆造纸及生物炼制工业中解离木质素的结构变化特征,为工业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发明了生物质木质素高强度耐候胶黏剂制备技术,以木质素、苯酚、甲醛等为主要原料,在木质素定位定量活化基础上,采用多步共聚技术,研制出高强度耐候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其胶合成本与E0级脲醛树脂在同一水平上,木质素对苯酚替代率可达60%,甲醛释放量远低于E0级限量值,苯酚释放量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实现了工业木质素高效资源化利用。创建了农林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优化加工工艺,成功解决了生物质抽提物资源化效益低、工业木质素难以高值化利用、耐候胶黏剂成本高等关键技术难题,创制麦角甾醇、桉叶醇、绿原酸、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耐候层积板等系列生物质产品。
项目主要完成人有孙润仓,袁同琦,彭万喜,肖文飞,李年存,许凤,向航,王飞虎,杨昇,文甲龙,孙少妮,边静,钟林新,肖领平,曹学飞。项目属于林业工程学科领域。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南宁绿园北林木业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在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资助下,通过十一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同完成。项目共授权专利26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申请发明专利7件;参编英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55篇;培养研究生3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博及提名等人才,形成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目前项目技术已在7家企业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已建成生产线19条,产品畅销30多个省市,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难题,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课题,面向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维持其进化潜力的需求,聚焦了栖息地恢复、走廊带建设等制约大熊猫生存的关键问题,在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大熊猫栖息地改造恢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攻克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等高交错森林恢复和萌蘖更新调控补植等技术,促进天然次生和萌生林向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更替,加速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工作的进程,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90%,使森林恢复提前5-8年。开发隔离种群关键廊道和保护空缺识别技术,构建“关键廊道-空缺区-保护区”的保护网络,形成岷山“3区2带”和秦岭“4区6带”保护体系。秦岭大熊猫保护网络的建立,使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的面积达到了526645公顷,覆盖了所有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
项目创立了大熊猫栖息地稳定性的阈值辨识法,从理论上得到了大熊猫种群持续生存的临界条件,攻克了大熊猫栖息地稳定性的阈值辨识难题。研发出一种相关站点线性回归补入法,系统完善了大熊猫分布区历年气象数据,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诊断预警技术,识别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急需保护的7个区域,突破了传统基于静态空间格局的限制,显著提高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预警能力。
项目主要完成人有李俊清,宋国华,包维楷,申国珍,程艳霞,康东伟,蒋仕伟,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等多单位合作完成。
据悉,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共授奖项目为30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4项,二等奖项目187项)、青年科学奖8人。(A19)
来源:科技处 作者:张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