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药学家沈家祥院士在天津逝世 享年94岁
沈家祥院士。(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钟欣 摄
中新网天津7月30日电 (记者 张道正 通讯员 刘晓艳)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在天津走完了他94岁的人生。
“我对于我的私生活不保存有任何奢望,我的快乐和幸福绝大部分寄托在我的工作上,和全国人民的快乐和幸福是分不开的。为人民的建设事业,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半个多世纪前,沈家祥在日记中写到的这句话,在他的人生画上句号的时候再看,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而在他离世后,也同样如此:遵照他的遗嘱,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花篮和挽联。
现代医药奠基人:工作便是他的一切
沈家祥院士的孙子沈赤兵和孙媳妇蔡巍至今还记得爷爷向他们“炫耀”自己满满一箱子工作日记时那自豪的表情。“爷爷很少和我们谈家常,我们一说,他就不怎么说话了。反而是他的同事和学生来和他谈工作,他就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沈赤兵告诉记者,即便是被“下放”到湖南的那段时间,爷爷都在坚持工工整整地记工作日记。
而在沈家祥的子女沈坚和沈安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就是“一直在外面工作”的,反而是“文革”中母亲被带走,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他们那段岁月,才让他们感到父亲也可以是“温柔”的。
当时,孩子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沈家祥一直忙的“工作”,关乎全国人民的病痛疾苦,而做价格便宜的新药,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正是沈家祥不停工作的动力。
中国现代医药工业拉开序幕有三个重要产品:第一个是氯霉素,第二个是青霉素,第三个是磺胺。沈家祥院士领导了氯霉素,参与了磺胺。
新中国建立伊始,曾在战火中艰辛求学的沈家祥刚刚拿到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便依然回到祖国。新中国百废待兴,沈家祥知道,国家对医药行业最需要的就是抗生素。回国后,他领导攻坚小组,仅经过4个多月的研究就在1952年底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氯霉素的合成方法。后来,沈家祥对氯霉素生产工艺进行重大革新,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氯霉素终于能够迅速投入生产,新工艺于1957年推广并用于生产,标志着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成批量生产的阶段。
沈家祥研究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国家和百姓需要而展开,努力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并降低成本。当时甾体激素的品种中,有一个号称“激素之王”的地塞米松,这个药在当时是“救命”的特效药,被称为王牌激素。但其价格昂贵,老百姓用不起。中国如果要合成这个药物,从原料的来源、工艺路线、生产技术等方面来说,存在很多困难。但很多地方都急需这种药品,沈家祥就瞄准这个目标,用8年时间领导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这个过程被沈家祥等戏称为“八年抗战”。
建国后不久,我国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念。这一期间,由于许多生理学家、化学家和药理学家多年不懈的努力,甾体口服避孕药开始问世。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沈家祥就开展了性激素化合物的研究,并在1972年完成中国在甾体避孕药方面自己做出来的第一个新药品种:三烯高诺酮。
沈家祥在药物研究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成绩。比如,他领导设计了从国产原料山苍子油出发的维生素A合成路线,并取得成功。
天大药学院的创办人:93岁生日前夕他坐着轮椅去了实验室
80岁高龄之际,沈家祥被礼聘为天津大学教授,并以名誉院长的身份参与到天大药学院的创建中。
“2006年,他已经85岁高龄了,但还坚持给本科新生讲授《中国现代药学发展》,通过讲课、以身示范告诉青年人做科研要不断创新。”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告诉记者,这门课他讲授了3年,而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年新生开学的时候,他都要和新生聊聊药学,聊聊创新,而一直到88岁他还坚持几乎每天去实验室,去年在他93岁生日前他还坐着轮椅来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他会手把手地教你怎么使用那些仪器,告诉我们要有信念比别人做的更好。”他在天大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郭翔海回忆说,尽管看起来平易近人,但事实上上沈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甚至要求学生在刷洗玻璃器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刷五遍。”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蔡巍说。
沈家祥的晚年有一桩心愿,就是在天津大学药学院设立一个基金用以支持天大药学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创新。2014年6月,93岁的沈家祥院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将自己和老伴陈燕娜多年的积蓄一百万元捐赠给了天津大学成立“沈家祥教育基金”,当时已近已近期颐之年的沈家祥念念不忘的仍是创新:“我这么做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国家鼓励我们创新、再创新,而我们现在的药物研究与世界水平还有差距。”
尽管临终前的半年,沈家祥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睡觉”,但他仍然会关心时事,会看新闻,关注国家“正能量”的信息。沈赤兵告诉记者,在清醒的时候,也有可能随时冒出新的想法,比如,爷爷吃过一次日本纳豆,突然琢磨起纳豆里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的维生素K,他便“发动”家里的两位保姆,在家里轮着做实验,研究怎样发酵纳豆,分析其中的维生素K。教育基金的设立,也让沈家祥把对创新的殷殷期望寄托在了年轻人身上。(完)
附沈家祥院士简介:
沈家祥先生,药物化学家,1921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49年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先生长期从事氯霉素、地塞米松、阿奇霉素、维生素A、D等多种药物的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新产品奖2项。沈家祥先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氯霉素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指导鹤草酚的全合成,并为我国甾族类药物的工业全合成打下了基础。他重视人才培养,五十年代初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2014年6月捐资100万元,在天津大学设立沈家祥教育基金用于支持药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