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6月11-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四川眉山市三苏研究会协办的“全国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11日上午,研讨会在逸夫会堂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圣·劳伦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韩国檀国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苏轼研究学会成员共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主持。
王利明常务副校长致开幕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全国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他指出,苏轼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伟人,不仅在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领域有重要的建树,在生命实践与人格境界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唯书、不唯古、不唯上、不唯势,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生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下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王利明常务副校长)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冠明、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朱万曙先后发言。
(周裕锴会长)
(张剑副主编)
(朱冠明书记)
(朱万曙教授)
大会分别设两场学术报告与四场小组讨论,与会人员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是针对苏轼诗文版本对文献进行梳理考证。如中华书局刘尚荣的论文《<傅幹注坡词>考证》,对《注坡词》的钞本源流、成书经过、编撰体例、笺注特点等一一进行详述;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的《从域外汉籍看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在宋代的流传与佚卷之复原》一文,利用域外汉籍新资料考察了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在宋代的流传情况,对现存的宋刊本施顾注以及前人所作的复原工作进行了整理分析。
二是围绕苏轼诗词歌赋展开文学上的研究讨论。如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的论文《言论统治下的文学文本—以苏轼诗歌创作为中心》,分析了北宋政治语境中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的《时间与流水:欧苏文赋的书写方式及其审美观念》,讨论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所采用的以时间为线索的书写方式,以及与此线性时间移动观念相关的若干赋论。
三是以苏轼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为中心展开研究。如美国圣·劳伦斯大学张振军教授的《从三种英文本中国文学选集看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选取《中国文学选集:从远古至14世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文学系Cyril Birth教授主编、纽约丛林出版社出版)、《哥伦比亚传统中国文学选集》(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Victor Mair教授主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选集:从起始到191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Steven Owen主编并翻译、纽约诺顿出版社出版)三种文本中收录的苏轼作品来探讨苏轼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四是各地苏轼研究会成员以苏轼与当地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展开讨论。如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郭杏芳《东坡文化对黄州的影响研究》等,要求进一步开发“苏轼”这一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6月12日下午大会闭幕式举行,《文学评论》编辑部副编审王秀臣主持开幕式。各小组代表都对小组现场讨论情况作了总结发言,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作大会学术总结,对这次会议收到的一百五十余篇学术论文作分析总结,指出此次会议论文选题范围广阔,视角多元,为开创苏学研究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裕锴会长致闭幕辞。他对中国人民大学对苏轼研究的大力支持感谢,并指出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历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展示了苏学研究的美好前景,希望苏轼研究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广,打开苏轼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