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艺术家赴“南水北调”库区慰问演出

07.11.2014  14:30

        饮水当思源 感恩进库区

        ——首都艺术家赴“南水北调”库区慰问演出

        记者 张景华

        “我从小在郧县长大,丹江口水库就挨着我的家……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阳广场,来自北京的琴书艺术家王树才右手执鼓,左手敲板,在四胡和扬琴的伴奏下,似唱似说的京腔京韵,让坐在前排的几位观众眼睛湿润,一位库区移民说,“当时搬家真舍不得,不过看到北京能喝上俺这里的水好自豪!

        “我唱的北京琴书,能让郧县的老百姓流泪,真没想到!”王树才台下感慨地说。北京剧作家王波8月赴库区采风后,为北京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创作了这曲《送水》,王树才拿到初稿后,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加入更多符合琴书特色的口语化内容,才有了今天这催人泪下的唱段。

        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饮水当思源 感恩进库区”慰问演出活动,在湖北十堰和河南南阳“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现场和移民新村举行,首都百名艺术家共举行了包括演出、书画笔会和摄影展等10场慰问活动,为工程建设者和当地移民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北京艺术家的10场演出,其中有7场在露天进行,场场爆满,共吸引了8万余群众观看。在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邓州市张村镇移民新村,绵绵的秋雨也阻止不了艺术家们的感恩演出。歌曲《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房前屋后》、《清水姑娘》、《故土难离》,琴书《送水》,诗朗诵《移民万岁》、《南方与北方》、《大地上的银河》等节目引起了观众的一片共鸣。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告诉记者,今年7月底至8月初,北京市文联曾组织首都艺术家60余人赴南阳、十堰等“南水北调”工程库区创作采风,而此次慰问演出的许多作品正是这次“南水北调”采风创作的成果。

        “房前屋后我的故乡,老坟老酒转眼新区新房……”青年歌手刘冲演唱的《房前屋后》,充满感情又易于上口,他富有磁性的歌声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刘冲说:“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是移民,从小爸妈就跟我说爷爷辈移民的故事,所以演绎起这首歌来特别有感情。”此外,歌曲《饮水思源》,唱出了受水人民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根据原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的感人事迹创作的歌曲《老刘》,让现场不少观众潸然泪下。被称为“移民贴心人”的刘峙清,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倒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一线,年仅42岁;诗朗诵《移民树》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笔会现场,北京画家路海艇的《秋到农家图》引发众人称赞。画中老谷仓上遍布泛红的爬山虎,农家窗户上挂满金黄的玉米棒和红彤彤的辣椒,院中枫树下扑腾着的鸡仔,呼之欲出。“秋天丰收了,希望库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像红辣椒这样红火。”路海艇说。书法家杨春燕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里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很多次让我感动得流泪。首都人民喝的每一滴清水里都有库区人民的一份爱心,我们要倍加珍惜。

        “南水北调”工程总长4350公里,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惠及5亿人。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进行,仅丹江口库区就有34.5万名群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故土。陈启刚说:“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牺牲太大了,我们的慰问演出必须要接地气,把最好的节目带给库区人民,让大家感受到北京文艺家们的感恩之情。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