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走进山西、河北

09.08.2016  17:43

7月31日至8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20名成员从学校出发,先后前往河北西柏坡、邢台和山西长治开展“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探访革命圣地、学校旧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支教和公益演出等活动。

行动小组首先抵达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部委旧址和西柏坡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小组成员们在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下,寻访党的光辉历程,重温西柏坡精神。

随后,行动小组先后走访了河北省邢台市和山西省长治市,探寻了作为人大前身的北方大学的旧址,并为两地居民表演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用公益演出的形式表达对人大校史的追忆和对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纪念,以公益践行关怀,让艺术走进群众。中国人民大学由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合并发展而来。1946年1月,北方大学在邢台成立,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学生。同年10月,为了备战,北方大学由邢台迁往山西长治。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北方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1000多名革命干部,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领域造诣非凡,作出了杰出贡献。北方大学历时虽短,但她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的革命传统,树立了优良的革命校风。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即将迎来建校80周年校庆,艺术公益行动小组来到学校旧址,重温抗战烽火中先辈们艰苦求学的历程,传承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弘扬求真务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大精神。

在山西长治,行动小组一行来到了“曲艺之乡”——长子县,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子鼓书”和“上党八音会”,参观当地文化馆、长子会堂,触摸上党文化脉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长子鼓书形成于宋元之际,在抗战时期,曾为宣传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行动小组前往长子县文化馆,向长子鼓书的传承人刘引红老师拜师学艺。在互动学习中,刘引红老师与自家乐班先为小组成员们表演了两首长子鼓书的经典作品,随后热情地向小组成员们传授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和板胡、扬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与小组成员们合演了一曲《腊月天》选段。

行动小组还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会”的传承人索忠秀老师和崔青云老师。两位老师通过现场演奏向大家展现了上党八音会吹打并重、高亢激越的艺术特色,并手把手地向小组中民族乐团、交响乐团的成员们教授小鼓、扁鼓等乐器的表演技巧和唢呐演奏中独特的“吹、卡、老咪(口哨)”的演奏形式。

行动小组还前往位于长治市壶关县的壶关秧歌剧团,向郭聚芳老师交流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郭聚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壶关秧歌“垫字、衬字”等清脆委婉的唱腔,并展示了多首纯正地道的壶关秧歌传统作品,使小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壶关秧歌非凡的音乐魅力和文化精髓。

在艺术公益行动期间,行动小组一行来到长治市壶关县,为店上镇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开展了艺术支教活动。小组成员们根据学校情况分成了三组支教队伍,分别向孩子们讲授合唱、器乐、舞蹈、话剧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教唱儿歌、学识简谱、识别乐器、形体训练等,将艺术的魅力传递给了这里的孩子们,为他们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

本次6天艺术的公益行动中,人大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成员探访了革命圣地,追寻人大旧址,在先辈的足迹间感念求真务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大精神,传承革命薪火; 拜访了抗战圣地上党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气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璀璨的民间文艺;发挥了自身的艺术特长,丰富革命老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人大学子的文化禀赋和老区情怀。

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重点打造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鼓励学生艺术团员积极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利用所掌握的艺术特长服务社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使命。本次山西、河北之行作为今年暑假“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的第二站,社会反响强烈,山西日报、长治日报、长治市电视台、长治市郊区电视台、黄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作了采访报道。此前,艺术公益行动今年曾前往甘肃、陕西,随后还将组队奔赴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