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游自在”“80后”的山林行记
立夏将至,百花盛开,人们踏青郊游,遍赏山林美好风光。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暖风也带来了勃勃生机。时常身处林海山巅的务林人是如何看待这怡人风景的?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新闻中心的王天驰笔耕不辍,用一本以自己林业生活、旅行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书––《自游自在》,道出了她眼中山林的别样风景:
“跑跑颠颠,游游走走。我在林业事业道路上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里,有惊喜、有感动、有成长……我有幸从这些风景中走过,得到了一个不被辜负的青春。”
“我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就已经把‘天驰’这个名字起好了,他希望我如天马一般自由自在。小时候我就是个疯丫头,抓虫、爬树、翻墙,爸妈也从来没阻止过。”28岁的王天驰开朗活泼,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标准“80后”,看似大大咧咧,却有着细腻敏锐的观察力,偶然低头的一个思绪,便在她的笔端掀起一阵绿色的微澜。
“这不是虚无缥缈的诗意,而是源自于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她说。
王天驰的笔下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笑话:“吃货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总结起来就是,逛–吃,逛–吃,逛吃逛吃……”然而,随后,王天驰就郑重地记录下了一辆永远无法忘掉的、让务林人激动不已的森林小火车。
“那列火车不是通往任何一个景点的列车,就是当年拉木材的森林窄轨小火车。”王天驰说,“作为年轻的务林人,从我刚工作起,‘森林小火车’这个词就一再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却一直没有机会真正见识它。当我在黑龙江省绥棱林区森林中看见它的庐山真面目时,我一下被惊艳到了。这列小火车个头比正常火车小一些,车头使用的还是最原始的蒸汽车头……”
王天驰看到的这列小火车,正是上个世纪新中国万象更新时,奋战在林业一线的务林人的“老朋友”。就是这样的火车,把一车车木头,从山里拉向了城市,运向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最前沿。如今,时代赋予了中国林业人新的使命,森林小火车也大多都从岗位上“退休”了。而王天驰描述的这列小火车,也正准备“改行”做旅游服务了。
小火车开不快,沿着车轨一路逶迤行进。列车行驶时微微有些摇晃,树木、庄稼在眼前飘过,风景宜人。
“上山下山,20 公里的路,开了有一个多小时,不知当年它曾经多少次来往森林与村庄之间。从车的使用时长推断,我想恐怕不止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坐在车上,听汽笛长鸣,新旧时间突然重合了,我仿佛看见当年意气风发的林业人手攀车厢、迎着阳光驶进林海的刚健姿态––他们的身影让我一下感动起来,眼眶不知怎的就有些湿润了。”
时光从过去走到今天,中国的林业事业从支援国家建设走进了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作为务林人的王天驰对此深有体会。她饶有兴味地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两访凤凰山”的故事。
“第一次去黑龙江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时候,林区特有的冷意让人不得不裹得像个包子一样。我只爬了大峡谷的部分,到最高点的时候,几乎是手脚并用。因为时间比较早,不少栈道还都显得有些简陋。大部分树叶不是枯黄就是掉落,很萧索。”
然而几年后,王天驰因为工作的关系,再次来到这个高山湿地,彼时的风景之美,令她吃惊。
“再次到凤凰山,探访的目的地是高山湿地。”几年林业工作生活锻炼下来,王天驰发现,自己在山中行走,已经不再费力了,“当天上山的时候,天很晴朗,山顶却雾气弥漫,湿度很大,能见度很低,我正琢磨这是雾还是霾的时候,带队的同志告诉我,这是云––其实我们已经走进云中了。”
精心呵护的凤凰山湿地,展示出了大自然的绝美风景,让她惊喜不已:“作为拉林河的源头,这块湿地骄傲地居于山顶,自成一片高山平原,上面的植被更是少见的高山偃松、高山杜鹃,因为海拔的关系,植物呈现出一片别样的风采与姿态。山顶上看不出明显的水迹,当地人介绍,偃松、杜鹃生长的脚下就是湿地,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不允许人们踩踏了。我充满好奇,几乎是趴在栈道上,伸手摸了摸偃松、杜鹃所在的土地,别说,按起来还真有些松软……”
这是一块被人类呵护的魅力之地:一棵树上可以长很多不同种类的苔藓,每一团苔藓都是一个热闹而缤纷的生物群落;臭菘凹凸不平的表皮下,藏匿着各种形态的松脂,“并不一定是小时候见到的那种黄黄的东西,也可以像水滴一样晶莹剔透;原来自然界的力量那么神奇,树桩在经历了长久的腐蚀后,上面居然也可以长出发芽的小树……这凤凰山里,真的有美如凤凰的景色。”
“作为一名务林人,用属于林业的一双眼睛掠过山林和时间,你会发现,中国林业的发展历程,本就是奇妙而美丽的风景。”
工作在林业中,成长在林业中。王天驰的思考绝非独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众多的务林人行走在山林之中,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刻理解。在王天驰《自游自在》一书中,人们仿佛看见了年轻务林人们的自在与洒脱––我在山中漫步,我在林中咏唱,我与山同在,我与林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