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降瑞峰:以“讲自己”“自己讲”的方式研究阐释传统文化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前回答首个提问时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这番话讲清了读有字书与识无字理、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辩证关系,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无数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博大深邃的传统典籍。对于当代的中国学者而言,要研究阐释好这些文化典籍,既不能照本宣科“照着讲”,也不能传承衣钵“接着讲”,而要突出“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讲自己”“自己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终成一家之言。
“讲自己”,就是要追寻走过的路、体会先贤的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古人很早就开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探索。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士”相互辩论、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儒、道、法等不同的学术流派,留下了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经典文本。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由革命和改良构成的转型。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面貌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是,透过表面去观察,不难发现,深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反而历久弥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互通、文化交锋交流的新时代,高校的学者应该肩负起“认识自己”的使命,直面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阐释,让埋在故纸堆中的优秀文化典籍重新焕发光彩,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
“自己讲”,不是罩上传统衣衫,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实事求是地分析经验得失,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段时期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渐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随之上升。与之相伴,一些照抄照搬古代教育方式的“读经运动”“私塾学堂”屡见不鲜,不加思辩地传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知识,奉行跪拜作揖等礼节成为一些所谓“国学班”的必修课。这些有悖于现实、落后于时代的教育研究方式,不仅无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反而禁锢了独立思考的头脑。今天,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既要赞赏“仁政”“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思想,也要批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本质;既要传承“和谐”“和合”的融汇贯通,也要警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的消极无为思想。概而言之,研究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萃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实现国家富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
高校要承担起“讲自己”“自己讲”的任务,践行研究、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大文章。中国古代讲究文史哲不分家,比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经典,但是叙述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司马迁还借助“太史公曰”凸显了他的哲学思考,因此,我们要打破现有学科疆界,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国学、古典学等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培养“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融通古今、沟通中外的优秀青年人才上,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由一份躲在“象牙塔”中的职业变成一份关照民族未来,传承文脉、弘扬优秀文化的伟大事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原文链接:
[中国高等教育]降瑞峰:以“讲自己”“自己讲”的方式研究阐释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