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 让高原“拾宝”更容易

26.02.2019  18:22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国农业大学始终把服务农业现代化作为使命,号召师生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国家重大发展问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我校工学院草业机械实验室高原捡拾车项目团队师生便是其中一支队伍,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去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西藏,怀揣对藏区的热爱与热情,深入到牧民的生活当中,如一阵春风,将一批批不断改进的高原捡拾车送进当地贫困牧民家中。

今年寒假,我校工学院草业机械实验室高原捡拾车项目团队师生开展了多场高原捡拾车推广模式优化研讨会,他们心系3500公里以外的藏区,希望让更多牧民“减负”。

早在2011年,团队师生深入高原牧区进行社会创新实践时,了解到牛粪在当地有煨桑、烧火、装饰、烤饼子等作用,是生活生产的宝,然而捡牛粪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了牧民的生活生产效率和质量。于是,他们从当地牧民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将高原捡拾车作为研究牧区机械化课题的组成部分,开始了研发工作。经过多代测试、改进、应用,较为实用好用、省时省力、便于运输的9JS-50手推式牦牛粪便捡拾车(以下简称“高原捡拾车”)通过国家农机定型产品鉴定,使每天清晨牧民身背几十斤重的竹篓频繁弯腰捡拾牦牛圈内的牦牛粪便成为了历史,大大助力了当地的脱贫攻坚战。

七年打磨 精益求精  

项目团队与西藏牧区的故事要追溯到七年前,工学院副教授王光辉带领学生在甘南藏区进行社会实践时看到牧区妇女被捡拾粪便的繁重体力活所累,便萌发了发明高原捡拾车的念头。

随后七年里,团队师生数次到高原实地调研、开展试验,进行“科技长跑”:2012年,王光辉先后带领学生余永、龚春晓和贺长彬等在四川阿坝州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对藏区农牧民的家庭情况和生活规律进行了解,掌握了藏区地形地貌和牦牛粪便的观测情况,深入调查了藏民对研制牦牛废弃物捡拾机械的看法,在对牦牛粪装置的设计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完善后,确定利用齿形铲或剪刀铲完成牛粪捡拾两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手推式半机械化牦牛粪便捡拾车;2013年,团队研制出第一版牦牛粪便捡拾车,龚春晓等主要设计人员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改进后的捡拾车作品最终获得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4年,项目团队赴甘肃夏河地区进行牦牛粪便的实地捡拾试验。然而,在实地试验中,团队发现样机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为使捡拾车满足藏民实际需求,更改铲形、增加抛送铲支架、去除横梁、适当增大车轮……团队进一步优化了样机;2015年8月、10月,他们分别在甘肃、四川等地进行了捡拾车试验,并依试验结果将捡拾车进一步优化,至此,捡拾车得以基本定型,配套的脚踏式牦牛粪便捡拾车技术手册也随之形成。坚持付出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围绕高原牛粪捡拾车,团队申报并授权了系列发明专利、相关机构设计原理在科技期刊发表……

惠民便民的高原捡拾车得到了社会关注。2015年,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组邀团队拍摄名为《我爱发明-牛粪集结号》的跟踪报道并由央视科教频道播出;2016年,“科技精准扶贫 造福西藏牧民”为主题的高原捡拾车现场观摩会暨捐赠仪式在西藏举办,牛粪捡拾车正式更名为高原捡拾车。在各方专家及牧民的建议下,团队对捡拾车再次进行了优化升级,整车的造型相比于前一代更加实用、使用更加舒适;同年,团队再次来到甘肃省夏河县进行适应性试验,在海拔3000多米的夏河县央吉合作社,高原捡拾车操作情况良好,捡拾顺利,得到了当地牧民的一致好评;2017年,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主题,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办理协商会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会长范小建联合22位全国政协委员对“高原牛粪捡拾车”进行了联名提案,共同呼吁关注并支持“高原牛粪捡拾车”的推广。

精准扶贫 造福藏区

精准扶贫是高原捡拾车项目组成员们的首要目标。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无私志愿协助,使高原捡拾车为更多牧民受益成为可能。

2016年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进行了小批量无偿捐赠尝试;2017年,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会长范小建提出了“牛粪换小车”的新思路,在选择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时,发动他们给就近的小学或集中养老点捐两袋牛粪,充分调动了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让受益的贫困户同时成为爱心的传递者。虽然项目的投入力度有限,但志愿者团队力求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做到位,力争花小钱、办好事,办贴心的事,尽可能贴近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努力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志愿协助下累计捐赠高原捡拾车近1600台。

2019年,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推广模式还将进一步优化,让更多的牧民用上捡拾车,感受到捡拾车带来的方便,并实现精准脱贫。

解民多艰 师生持之  

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牧区,手工垒砌的牛粪墙和摊在地上自然风干的牛粪饼到处可见,牦牛粪是牧区一宝,是牧民生火做饭、冷季取暖的唯一燃料来源。为了获得牦牛粪,大量的牧民妇女在高原地区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捡拾的生活劳动。团队成员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组织开展了多次相关研讨,讨论思考研发捡拾牛粪小车的可能性,以降低藏族妇女的劳动强度,改善其生活条件。结合王光辉在一门本科生的课程中提到的青藏高原牦牛粪人工捡拾的现状,龚春晓硕士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学生”,向老师表明希望为破解这一问题尽力。此后,更多的师生加入其中,高原捡拾车项目团队由此成形,在团队多次实地调研、试验、优化及使用后,团队精神伴着捡拾车的身影愈发清晰。团队成员、工学院王钊硕士对此有自己的体会,着手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坚持做一件事难,坚持做好一件事更难,“小事不小,难在坚持”。用产品做实事,用实际行动诠释“解民生之多艰”,这是高原捡拾车的使命所在,也是团队矢志不渝的追求之一。

团队成员、工学院研究生朱政大四时与实验室结缘,从老师、师兄的交流中开始接触、了解高原捡拾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说,在团队里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了“坚持”:坚持做一款真正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产品,坚持精益求精,“农业工程本就是通过工程的手段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回忆最初,他在试验样车时与很多人一样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在多次前往高原的过程中,他逐渐克服了自然带来的不适,最终战胜了自己。“可能有些人觉得高原捡拾车(的项目)很简单,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他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朱政感慨,一辆高原捡拾车很小,但却为生活在草原上的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巨大改善。而这样的心得体会,也只有在深入高原,参与并体验牧民的日常生活后才能感受到。

从高原捡拾车的脑海轮廓到如今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实际应用,几年间,从四川到甘肃、从青海到西藏,团队成员坚持用足迹在这些有捡拾需求的地方书写华章。高原地区脱贫攻坚在路上,农大人也在路上。(图片来源 工学院草业机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