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 |《大学物理》:让物理课成为自信之源
理学院副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刘玉颖认为,物理课是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的良好平台。在讲授大学物理课程过程中,她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挖掘其德育内涵,立德树人,物理与文化同行,专业与思想并重。
坚持“四个自信”,“自信从何处来,自信并不盲目,而是从理性思维中来,从对科学与知识的系统认识中来,从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中来,从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本理解中来”,刘玉颖说。
图为刘玉颖副教授与学生
突出物理学的文化特色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刘玉颖老师注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物理与诗词同行,将科学与文学艺术融合,格物致理,讲述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使学生热爱自然、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世界。这一将科学寓于艺术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们的兴趣,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又能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在讲到运动学时,刘玉颖通过引用这首诗,使物理教学形象化,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下理解参考系及相对运动等知识点。
讲述运动和动量时,刘玉颖引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高”这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学生感受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之船上,感受中国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情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类似的物理与诗词艺术融合,用诗词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秋季学期,刘玉颖甚至还将诗词文化融入国际学院全英文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增加了德育教育。她发现,这一做法提升了物理教学课堂效果,“每当有诗词引入时,同学们非常专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物理课的兴趣”。
刘玉颖说,在保证大学物理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下,突出物理学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培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科学美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也是艺术,是文化,甚至是人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刘玉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总是及时将近些年我国科技方面的进展渗透到教学之中。用我国近些年科技的最新进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矢量”的教学中,刘玉颖老师向学生介绍了GPS定位系统和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磁学中讲解“霍尔效应”时,她向学生介绍2013年我国科学家薛其坤院士的研究进展“反常量子霍尔效应”;量子物理教学中,她适当地引入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的相关知识。通过我国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鼓舞学生走向科学研究之路,为祖国多做贡献。
在大学物理课堂上,刘玉颖还从自然科学的公式、定律,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讲到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坚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同学们学会正确地认知世界、认识社会以及了解国家和世界的方法,对中国的发展更有信心,对民族的未来更有信心,真正成为我们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让学生看到闪光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可知性,坚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物理学是哲学原理更具体、更鲜活的体现,在讲授物理学时,刘玉颖老师有意识地把物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融合。
她认为,要向大自然学习,从物理学原理、定律中得到启示,这对培养科学世界观,提高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启发同学们思考:一个系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从外部获取能量,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也需要不断获得能量和提高利用能量的效率。通过这个公式,让大家重新认识和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象与规律。
“物理是一条闪光的思想的河流,每一熠熠生辉之处都凝聚着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刘玉颖这样认为。在这门课上,学生还经常会听老师讲到物理学家的个人事迹,特别是物理学家在实验事实中或实验结果中表现出来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物理与文化同行,专业与思想并重”的教学尝试,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仅工学院农工、机化专业的学生在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物理竞赛、北京市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不少奖项,2017年,国际学院文科生也首次在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物理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学生用课余时间探究物理问题,近三年以工学院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大学物理》、《物理与工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刘玉颖老师将教学心得撰写成论文,2017年在核心期刊《物理与工程》发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