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聚焦医改难点 共商改革融合、创新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22日电 (记者 杜燕)为推进落实医改重点工作、助力医疗体制改革的融合及创新,今天,中外专家等在北京聚焦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讨医疗体制改革的融合及创新。
北京医革百日成效显著
2017年,随着推进分级诊疗、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等先期政策逐步落地见效,中国医改正式挺入深水区。作为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先锋者之一,北京医改进程备受关注。
在今天举行的“2017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都医疗论坛”上,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透露,目前参与医改的北京市公立医院门急诊量达5600多万人次、住院病人110多万人次。在此过程中,基层诊疗量、技术劳动收入、可分配收入、医保保障和医疗救助力度出现了“五上升”的局面;而药费和药占比、二三级医院诊疗量、大型设备检查费、医保患者负担则出现了“五下降”的趋势。
他强调,改革既不能够让医疗机构在财务运行方面出现困难,也不能够给社会带来明显费用增加,“监测显示,100天北京地区的医疗机构费用只上升了1.7%,而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的CPI是2%,这意味着改革没有明显增加社会的负担”,“改革100天为北京地区节省的医药费用高达35亿。”
对于进一步的改革举措,雷海潮表示,后续将从促进公立医院提质增效、推广DRGs支付方式、启动第二批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工作、实施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以及重新调整医务人员薪酬分配政策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
探索多元化医疗支付模式
在推行医疗改革市场化的背景下,尽管医改推行已有30多年,但公立医院依然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难愈;尽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但非公医疗机构仍艰难前行。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认为,社会合作医院才能满足真正的大众基本医疗需求,并且能提供教育、养老、科研等多项社会服务。但同时,医疗行业PPP项目的运作关系到区域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核心医疗团队的稳定、医院的学科建设等,社会影响较大,需慎之又慎。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卫学院执行副院长LauraMorlock分享了美国饱受争议的患者保护与评价医疗法案实施前后引发的焦点及对医疗市场产生的影响。她指出,美国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着各种弊端,提升全民医改覆盖率、扩大医疗补助范围,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市场角色是医改取胜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认为,通过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公共医疗保障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交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经办,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论坛上,首都医疗集团总裁隋国平表示,国有资本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作用。集团正积极参与疏解和优化北京市医疗资源、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促进分级诊疗体系搭建,是当前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发展的“助推器”。今后,还通过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整合医疗资源,推行规模连锁化、品牌化、多元化经营,将成为整合社会办医力量的“路由器”。
据悉,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都医疗集团的合作始于2015年,三方促成“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医疗卫生管理博士学位”培养项目。同时,三方还协议约定每年在北京联合举办医疗卫生管理学术论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加强政策探讨和实践探索,助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