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国情考察团春假期间赴云南沧源调研

05.05.2016  22:21

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调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探索学校综合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启动国情考察项目,经院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展开调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与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第二期国情考察的入选项目,4月23日至5月1日,经济学院程大为教授带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生宋芳洲、江碧婷、贝瑞明(法国留学生)、朱卫江,远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对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丽源”)进行调研。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部、南部均与缅甸接壤,是国家级贫困县、临沧唯一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因素,当地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有关数据显示,在本世纪初,该县农民年均收入还不到一千元;农村地区基本上还保留着佤族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以刀耕火种的轮歇式耕作为主,生产效率低下;村民缺乏基本的卫生健康常识,医疗状况较差,甚至存在小病(如发烧、痢疾)致死的情况;文化教育落后,很多人甚至没有上过小学。“十一五”期间,沧源县政府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沿边区位优势,确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建成沧源国际旅游度假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建设与扶贫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涌现出一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企业,碧丽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种植高标准,自然出好茶

4月25日晚,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考察团抵达此次调研的目的地云南省沧源县,受到碧丽源公司总经理郇晓薇的接待。在晚上的座谈中,郇总向调研团队初步介绍了碧丽源公司和云南茶叶种植基地的概况。碧丽源茶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广东顺德,原先是一家专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出口型企业。碧丽源本着“自然出好茶”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认为企业不仅要追求产品的商业价值,还要兼顾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严把产品质量关,受到顾客的普遍好评,与世界知名茶叶品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2000年以后,由于欧盟和其他出口国出台更加严格的农残限量标准,碧丽源决定要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转型去种茶。经过5年的寻找,最终选定了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芒摆村,这便是碧丽源芒摆茶园的由来。为了让考察团更好的了解茶园的种植生产情况,郇总邀请大家第二天上午上山参观茶园,近距离的亲身体验。

4月26日上午,考察团在郇晓薇女士的陪同下乘车从沧源县城前往位于芒摆村的茶山。全程约37公里(65里),尽管部分路段已经由政府出资建成石板路,曲折颠簸的山路仍然给行驶带来不小的麻烦,可想而知当初茶园的开挖、垦荒以及种植是何等的艰苦。来到茶园中心,郇总邀请考察团下车步行,详细介绍茶园的种植和生产情况。碧丽源芒摆茶园占地14900余亩,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宗懋院士的指导下,采用全程清洁化技术集成的方案,导入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GAP),按照欧盟标准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坚持不用农药。在开荒定植的过程中,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保留山上16万株原生树木;人工除草、以草治草,还草于园;护坡护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多样性,强调用生态环境自身的调节机制实现茶园的遮荫、保水、防霜、抗旱,全面贯彻有机和可持续的概念。

二、和谐求生存,义利共富裕

来到位于山顶的碧丽源芒摆茶园管理中心,郇晓薇女士向考察团介绍了茶园管理人员的工作生活设施和“芒摆茶农之家”。芒摆茶农之家是由碧丽源和外商共同捐建的、集生产培训、教育宣传、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活动中心。茶农之家建有现代化阅览室、会议室和放映设备,定期举办活动,免费向茶农提供基础文化教育和简单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拥有一个标准化医疗室,配备一名专业医师,除了给村民提供坐诊、巡诊服务外,还宣传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卫生健康常识,极大改善了当地佤族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水平。通过循环培训茶农,帮助茶农转变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建设友好社区,和碧丽源成为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郇总认为,虽然碧丽源不是社会企业,但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可持续的概念不仅是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的可持续;企业要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开发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要与当地社区、居民和谐相处,才能谋求长远发展。

26日下午,在茶农之家的会议室,郇总向调研团队全面介绍了碧丽源的历史和发展脉络。碧丽源从2000年开始决定从事茶叶种植以来,经过5年苦苦寻找,最终选定沧源县芒摆村近15000亩的荒山。这里位于北纬23°26′的低纬度高海拔生物优生带,大生态环境相对封闭,工业污染少,历史上也有300多年的古茶树生长,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在农业专家、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开始,碧丽源和6000余名佤族同胞开挖台地、垦荒定植,高标准严要求,全程不用农药,坚持做有机。2011年,碧丽源芒摆茶园通过中、日、美、欧等国的有机认证。2012年,获得雨林联盟认证(Forest Alliance Certified)。雨林联盟强调在土地承载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比有机更高标准的规范体系,碧丽源也是我国第一家获得此认证的企业。2014年,碧丽源芒摆茶园实现投产。郇总认为,食品安全坚持道德,生产过程坚持标准,管理过程坚持科学,这是碧丽源生产经营的三大原则。短期来看,坚持有机可持续的生产管理理念,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但如果只把标准当做招牌,是对标准的浪费;把标准的概念内化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去控制风险、提高质量,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功效。同时,作为国际茶叶品牌的供应商,碧丽源严格控制标准,尽到社会责任,也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稳定的客户,从而企业利润有保障。

考察团对郇晓薇女士提到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概念十分感兴趣,就企业与农民的互动进一步提问。郇总认为,输血式扶贫不如造血式扶贫,造血扶贫的同时更要让农民“有尊严的走出贫困”。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碧丽源采取整村推进的方案,与芒摆村的6组村民签约,同时从外地引进4组失地、少地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承包管理公司的茶园。随着茶园投产和产量的逐年增加,他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采茶、卖茶,收入也逐年稳定增加。如今承包公司的茶园,已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5年茶农户仅采茶均收入可以达到6385元。

8年呕心沥血,筚路蓝缕;65里山路往返,开荒垦植,碧丽源用“顺应自然的耕作方式”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用平等和友爱努力与茶农、社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方式,让自然得到尊重,让生产者得到幸福,也让消费者获得健康。

三、佤乡探民生,献策促发展

27日上午,考察团前往沧源县的佤族村寨,就佤族民众的生活现状和文化民俗展开调研,与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佤族同胞的淳朴、热情给经院师生留下深刻印象。据了解,佤族属于典型的“直过民族”,即直接从原始社会迈入现代文明。由于旅游开发和现代工农业生产方法的引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一定冲击,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习惯被破坏的情况。考察团认为,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保护佤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决不能任由商业化浪潮破坏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27日下午及28日,考察团陆续和郇晓薇女士及碧丽源的其他员工进行座谈,就碧丽源的产品定位、渠道选择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值得一提的是,碧丽源在沧源的公司、茶园雇佣了大量当地佤族民众,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考察团更加深入了解了碧丽源在沧源的经营状况。同学们从年轻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包装、宣传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受到郇总的高度重视与欣赏。郇总表示,企业必须多和年轻人接触,熟悉年轻人的话语体系,用年轻消费者听得懂也愿意听的话把产品宣传出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会喝茶、多喝茶、喝好茶。

考察团一致认为,碧丽源对有机可持续的坚持,生产纯正有机茶、健康消费者、健康地球的理念是当代中国食品产业的典范;“让农民有尊严的走出贫困”,直接帮助改善农民家庭生活质量,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更为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林地租赁、签约管理、现代化生产种植方式,解决了土地资源闲置、产出率低,农民就业渠道单一、耕作水平低下、效益链条难以有效延伸等问题,使当地传统茶叶产品快速提升为高价值、高附加值的多元化、市场化产品,打破了传统农业对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的束缚,成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个典范,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