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航天人“老来乐”:服务社区 奉献不止
地处北京丰台区的云岗街道,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云集了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等多处科研机构。该地区绿地面积358.9公顷,绿化覆盖率46.7%,人均绿地达到93.08平方米。图为云岗街道。(摄影:曾鼐)
28日下午,“发现丰台之美---最美云岗人”颁奖仪式活动在云岗举行,包括马震、辛黎升、王利平在内的83位“身边好人”荣登“最美云岗人”好人榜,获得“最美航天人”、“最美达人”、“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工”等称号。图为活动现场。(摄影:曾鼐)
中新北京网10月29日电 (记者 曾鼐)“离休了也得做点儿事”,83岁的马震笑着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离休后的马老义务服务社区20多年。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航天人们,如今在哪里?生活如何?近日,记者走进了京城航天人的聚集地——北京云岗。
平均年龄74岁的“社区顾问组”
地处北京丰台区的云岗街道,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云集了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等多处科研机构。几十年来,一枚枚自主研发的国产飞航导弹在此诞生,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聚集于此,挥洒青春。
走进云岗,环山而建的柏油路蜿蜒起伏,宁静的小巷掩映在片片红叶林中。借着午后暖阳,靠在轮椅里的老大爷津津有味翻着厚厚书籍;左手抱着菜篮子的大妈,右手举着一摞摞报纸,健步如飞……
“离休了也得做点儿事,生命不息,奉献不止!”,83岁高龄的马震笑着说,声音洪亮。13岁参加新四军、16岁加入共产党的马老,参加过解放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60年奉调国防部五院,以“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身份奉献祖国航天事业30多年。1991年,离休后的马震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来到社区报到,应聘出任社区市民学校义务教员。2003年,他与多位离退休老同志组建了“社区建设顾问组”,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
谈起社区工作,马老很是兴奋。他说,目前共有5位“顾问”,平均年龄已经74岁。“老顾问们”义务协助培训社区工作者,进行义务宣讲;会定时到社区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及时将问题反映到居委会和街道。“一辈子搞导弹,读过些书,能讲些课,给社区做点事觉得很自豪”,马老说。
辛黎升同样表示,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辛老曾任中国航天三院的总工程师,爱好篆刻,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无所不能,已经免费给居民篆刻了1000多方石章,并义务帮助指导居民设计装帧、文字排版,帮助社区编写活动策划、串词等。辛黎升笑着说自己“不会修车、不会理发,脑袋好使一点,尽力给大家贡献智力”。
而对王利平来说,退休了“工作却一直在进行”。曾是航天三院七三一医院副主任护师的王利平,从事医务工作30多年。2002年退休后的她在社区组建了一支“关爱夕阳志愿者服务队“,定时定点地义务为社区百姓测量血压、进行健康指导等。“刚退休有点迷茫,现在很快乐!”,王利平说。
28日下午,“发现丰台之美——最美云岗人”颁奖仪式活动在云岗举行,包括马震、辛黎升、王利平在内的83位“身边好人”荣登“最美云岗人”好人榜,获得“最美航天人”、“最美达人”、“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工”等称号。
据了解,目前云岗街道共有居民近5万人,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3000人,志愿服务队96支,志愿服务基地9个,志愿服务站25个,纳入统计的志愿服务累计300万小时以上,每周末约6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云岗公共汽车站、商场、社区等各类场所,提供各种各样志愿服务。“八大志愿者行动”服务队几乎涵盖了云岗地区的所有居民,涉及人数4.3万人。
“保障航天人全心投入科研”
处处浓绿松枝的云岗,是个天然大氧吧。“山上的树都是云岗人自己种的!“,一位已在当地生活20多年的居民指着满山浓荫对记者说。他说,原来山上很荒凉,多为空地,后来不少来此工作的航天人联合当地百姓,开始种树,”不记得种了多少年了,反正现在都已经没地儿种了!“
“要让云岗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花园式街道”,丰台区云岗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刘权利说。他介绍,地区绿地面积358.9公顷,绿化覆盖率46.7%,人均绿地达到93.08平方米。刘权利说,航天工作很不容易,随着大批军事科研人员和家属子女聚集于此,希望能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出门有绿地、溜达有健身器、出行便捷、社区安全”,“保障航天人全心投入科研工作”。
防震科普走进社区
见证了中国航天业发展的云岗,科普教育也在深入社区。记者走进云西路社区服务站,极其寻常的红砖居民楼内,却隐藏着不少抗震救灾、消防等专业器具。
记者走上“跨步电压触电”体验仪,刚刚迈开大步,机器就发出刺耳的“嘀嘀嘀”的响声。“你这样就触电了!”,一旁的社区主任李新说。李新介绍,如果遇到损坏的电线杆、有电线落在地上,一定要单腿蹦,小步幅通过。
而在对面的房间内,尖叫声响声一片,几个居民正在模拟台上感受大地震。随着工作人员的调节,地震级数从1级逐渐升至8级,模拟台上下震动,尖叫的姑娘们死死抓住铁栏杆。
李新说,地震体验器面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尤其希望家长多带孩子来体验。她说,
避险应急的教育很重要,但理论知识直接给孩子们讲往往很枯燥,亲身体验后记得更清楚,“防震减灾的意识应该深入社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逃生自救的能力。”(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