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KTV遭遇“中年危机”

29.01.2015  09:33

  昨日下午6时,朝外南街上人流如织,而路北的钱柜KTV朝外店内却空空如也,二楼所有的包房里都黑着灯,除了几个装饰用的酒瓶,吧台里已空空如也。“因本店租约到期,2月1日起停止营业。”服务台前一则最新的声明显示,这家曾经炙手可热的门店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光”。

  这已是钱柜两年时间里在本市关闭的第三家门店,随着首体店、雍和宫店和朝外店陆续关闭,曾经在京城KTV行业叱咤风云的钱柜只剩下了惠新东桥附近的最后一家门店。

  钱柜似乎是京城老牌KTV企业的一个缩影,在高租金、高强度竞争的挤压下,这些企业正进入收入下降、客流减少、成本增加的“中年危机”。

  “学习样板”关门歇业

  从2001年10月开业到本周日停业,钱柜在朝外南街生存了14年,宋丽雪(化名)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谈及门店即将关闭之事,她难掩失望之情。

  “这里曾经是全行业的学习样板,没想到如今却沦落到了关门歇业的田地。”她告诉记者,钱柜朝外店最辉煌的时代是2005年到2009年,那时店里的几十间包房如果不提前两天预订根本订不到,即使是工作日,包房的预订率也在70%以上。

  凭借高档的装修、实惠丰富的自助餐和贴心的服务,开业没多久钱柜就力压麦乐迪等KTV企业,成为了京城KTV行业的翘楚。

  宋丽雪告诉记者,2007年前后钱柜朝内店每个月收入能冲到500万元以上,忙的时候服务人员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那个时候是钱柜最为风光的时候,不但影视明星经常出没,还有不少其他KTV的经营者也赶来暗中“偷学手艺”。“他们会实地消费,仔细观察我们的装修风格、餐饮口味,还会向我们套取一些管理方面的事情。”宋丽雪说。

  然而这样的火爆情形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记者了解到,到2009年上半年,钱柜朝外店的收入就开始疲软,到了2013年时,朝外店每个月的收入已经降到了200万元左右,处于亏损边缘,此后更是每况愈下,到了去年,店里已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别的KTV都引进了新系统,重新做了装修,我们却一直没有变化,于是就越来越落伍了。”店内一位管理人员透露,由于问题积重难返和管理层内斗,钱柜眼下早已成了行业里的“落后案例”,租约到期只能关门大吉。

  同质竞争压缩生存空间

  “其实钱柜的退出并非个案,目前老牌KTV的经营状况都不大乐观。”一家知名KTV的经理陈宇向记者介绍,去年曾有机构对北京的KTV行业进行过调查,除了少数新锐企业,目前多数量贩式KTV都处于微利状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表示其中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此前钱柜、麦乐迪等KTV品牌处于优势地位,但随着大量普通量贩式KTV出现,同质竞争不断加剧,KTV服务价格直线下降,团购、网购企业也插了一脚。这对于像钱柜这种主打“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企业无疑是当头一棒。

  与此同时,KTV的房租等经营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房间不能太小,太小就显得不上档次,再加上大厅、休息区什么的,房租压力很大。”一家知名KTV的管理人员抱怨,5年时间里自己的门店房租上涨了40%,人员薪金福利成本上涨了20%,歌曲版权费的支出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KTV整体的利润空间自然也不断被压缩。

  而这种压缩效果在钱柜等老牌KTV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顾客看的不再是谁家的装修风格更豪华了,而是谁家项目更有特色。”陈宇表示,如今像钱柜这样的老牌KTV装修已经“过时”,设备也已经落后,看似“高大上”的装修风格,挡住了不少年轻顾客,进入收入下降、客流减少、成本增加的“中年危机”就不足为奇了。

  专家说法

  娱乐行业也需个性化

  “其实娱乐行业企业的新旧更替、此消彼长再正常不过。”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行业协会理事孔明向记者表示,KTV行业和餐饮行业一样都是充分竞争行业,总有旧店关门,也总有新店开张。

  他表示,老牌KTV企业之所以进入“中年危机”,更多是因为消费群体习惯的变化,如今很多90后、85后都是“低头族”,对于K歌这种娱乐形式并不太“感冒”。

  “未来受欢迎的KTV应该更具特色和互动性。”他表示,娱乐行业也要个性化,从而迎合这些“低头族”的需要,比如,通过录歌软件直接将现场的歌声上传到手机、微信上,提升年轻消费者的体验感,才能获得更多青睐。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