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摇把电话端进天安门
当夏末秋初落日的余晖洒在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草帽,身披雨衣,手里拖着沉重的工具箱和黑色塑料袋子包裹着的光纤电线设备,在阅兵演练期间从天安门广场的这头走到广场那头,为城市荣誉和历史职责在默默地付出和坚守。他们就是这次您观看阅兵直播屏幕背后的通信战士。
阅兵当天,响彻云霄的七十发礼炮用的是磁石电话而不是4G网络进行倒计时,拥有最高指挥台的天安门城楼只准许一位通信保障工作人员进入,而他要独自完成70多项通信设备的安装、测用和拆装工作,为保障阅兵全景图片图像在国博和大会堂几个制高点能够实时拍摄传输,增设了十余条光纤,临时增设搭建的观礼台下,更是有四百多条光纤,被通信保障人员匍匐前进、铺设完成。
城楼上只有一个人
30岁出头的郝海波是一位工作十多年的北京联通重保工作老兵,也是此次阅兵仪式唯一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通信保障员。
9月2号晚上,郝海波登上城楼开始工作,一待就是近20个小时,直到3号下午3点所有媒体和指挥人员都撤离了才下城楼。
据北京联通天安门电话局局长李亚民介绍,郝海波一个人要在城楼上完成70多项工作,包括光纤电话线路的安装和调试、下达命令的专线模拟和礼炮倒计时用的磁石电话,以及分别配给央视、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的信号传输设备,郝海波都要逐个亲自安装、调试。
难道这些设备不能多派些工作人员提前安装调试好吗?据了解,因为恰逢北京汛期雨水多,怕设备被雨水浸泡不安全,所以每次都要现搭现撤。
每次演练,通信保障工作人员就会拖着工具设备和备品备件,带着一天需要的水和饼干,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安检,徒步走到分配好的工作地点,现场安装、调试光纤线路等设备,然后在现场或附近等到演练结束后,再把设备拆下带回单位。
摇把电话派上大用场
9月3日上午10点整,位于礼炮阵地上的56门迎宾礼炮以70响轰隆的礼炮声拉开这场纪念仪式的序幕。从总指挥台下发命令,到礼炮指挥台接收命令,再到示意现场的礼炮手在同一时间拉响这颇具大国“颜值”的56门礼炮,倒计时是个关键问题。手表有可能走快走慢,手机、对讲机有可能信号不稳定,导致收讯有延迟。用什么设备呢?答案是磁石电话。
磁石电话又称手摇电话机,自备两节干电池做电源,并带有磁石式手摇发电机。这是最老式的一种电话机,对线路要求低,通话距离长,适用于矿井中调度、通信系统和行政电话网。
在互联网技术即将迎来5G的今天,选用这个“古董级”设备为哪般?
通信保障部门在做预案的时候要把种种可能的意外和突发情况都考虑进来。一旦发生了断电、信号不稳定等情况,磁石电话自带电池、无干扰信号,依旧可以保证毫无影响地下发倒计时指令,确保礼炮在10点整齐发,万无一失。
“阅兵脸”不一定非是“黑蹦筋”
经过长时间训练,很多方阵官兵被晒得黝黑,被敬仰地称为“阅兵脸”,而在通信保障队伍中,没有被晒成“黑蹦筋”一样的肤色,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广场上两个观礼台和中间公共区域,从东、西、南构成了完整的天安门广场保障区域。该区域涉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个单位的固定电话、光纤、专线和ADSL业务上百条。为了能拍到雄伟壮观的阅兵全景图,通信保障人员又在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顶部配备了十多条光纤和电话线。
通信保障人员要在三天内,完成临时搭建的观礼台等五百多个信息点的布线、测试、调通工作,这工作量难以想象。
阅兵前,整齐划一的防雨苫布将观礼台遮盖得严严实实,为了预防大风来袭,还用铁线进行了捆绑。一线通信保障人员只能钻进雨棚工作。
苫布真的很厚重,身高力壮的两人费力地将苫布抬起,其他人员立即钻进去,一跪就是几个小时;烈日当空,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苫布内不仅密不透风,还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每隔五分钟,工作人员都需要顺着座位通道爬到出口,透一透气,此时汗水已浸透了他们的衣衫。
为了节省轮换的时间,他们努力地、尽量地多干一会儿,再多干一会儿……就这样,从下午1点一直干到了4点,搭好了几百条光纤。
“呦,你这脸和胳膊都没他们黑啊,偷懒了吧!”保障人员之间的玩笑话,足以让人体会到施工的艰辛和天气的恶劣。“啊?是啊,哈哈。”简单而朴实的回答,则展现出工作为先的精神风貌。(来源:北京日报 实习记者:范晓)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