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节,他们这样度过

22.10.2015  10:27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以来第3个老年节。记者当天分三路跟随三名老人,度过了对他们来说普通却充实的一天。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的气息。在全社会越来越推崇尊老敬老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老人积极拥抱晚年生活,积极养老,将“夕阳红”的生活过得“如日中天”。

骑自行车到医院出诊

  穿上雨披,跨上自行车,85岁的彭俊周照常出门了。雨天路滑,加上腿有骨刺,彭老骑得有些慢,从和平西桥骑到和平里医院,花了15分钟。到医院时刚刚7时15分,许多上班族还没出门。

  “彭主任好!彭主任早啊!”在和平里医院,从医生、护士到清洁工人,没人不认得这位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专家。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曾经是心内科大夫,退休后被和平里医院聘为终身专家、名誉主任。医院并不要求彭老坐班,但25年来,无论冰雪寒冬还是炎炎酷暑,他总是和大家一样准时到岗。

  走进办公室,彭老拿出一本《心血管病学进展》,边仔细阅读边用红笔勾画批注。在他手边,一本厚厚的英汉双解词典已被翻烂。十多本手写的笔记就是他给年轻大夫“讲课”的“教案”。青年医生的学术论文也是彭老办公桌上的“常客”。“我要把最新的学术成果分享给他们。”彭老推了推花镜,“学无止境,对我来说,没有退休的概念。

  8时20分,彭老和老年病房的科室主任来到18号床,这是一位肺部感染兼有多种病症的患者。“今天感觉怎么样?”彭老耐心地询问病情。天气转凉,彭老把听诊器用手捂热,再放进患者的衣内。查完房,彭老取来8号床的病例,这个病情最重的患者也是他最担心的。是不是舒张性心衰?心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他把心中的疑问用笔记下来,下午找时间和主治医师讨论。

  有人问彭老,为何精力那么充沛?彭老笑着说:“体常动,脑常用,时间宝贵不浪费。”除了钻研学术,他还自学了篆字和摄影,每周六上午参加老年合唱团组织的活动,“脑子不用就锈了,腿不动就软了,我还有很多知识要学呢!

串社区当义务磨刀匠

  虽然雨后气温又降了不少,可79岁的梁金才老爷子和往常一样,吃过午饭就出门给大家义务磨剪子磨刀去了。年轻时当过兵的梁大爷,一米八的身板如今还很硬朗,说话中气十足。

  自打1992年退休后,闲不住的梁金才,立马在社区又给自己安排“上岗”了。先是修自行车,后来发现大伙儿磨剪子磨刀的需求更大,梁大爷又从零学起,像模像样地置办起了全套磨刀的家伙什儿,义务为居民磨刀磨剪。

  梁大爷昨天的开工地点是海特花园二社区。听说梁师傅要过来,周边居民早早就带着刀剪等候了。梁大爷从小三轮车上搬下来一个长条凳子,这是他自制的磨刀专座,然后把砂轮安装到凳子一端,取桶打水,把相应工具一应摆开,看上去是相当专业。

  一位大姐递过来一把菜刀。梁大爷在凳子上跨坐好,不慌不忙地拿过刀刷上水,仔细打量了一下,拿起磨刀石磨了起来,“这刀上油多,得先磨掉。”去过油,梁大爷把刀刃凑到砂轮上,随着砂轮启动,火花四溅。三分钟,一把刀磨好了,拨了拨刀刃,梁大爷满意地递还给居民。一下午,老爷子就帮助数十位居民磨好了菜刀。

  23年,梁大爷免费磨刀磨剪子已达4万余次,服务范围从苹果园街道扩大到古城、八角、鲁谷、金顶街等街道。作为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梁金才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带来别样风采。梁大爷这样对记者说:“自己常跑跑,既帮助了居民,又锻炼了身体,为社会做点贡献,啥时候都不算太老,人也不会显老。

跳舞让我不再去想生过大病

  中午12点刚过,66岁的陈莉华就出门了。距离下午3点半的演出还有3个多小时,但超级喜欢舞蹈的她,希望更早一点赶到回龙观龙泽苑东区。

  这是“老有才啦”电视节目进社区的一次活动,陈莉华和她的30多名同伴,要献上开场、压轴两场舞蹈。提前到场,她和大家特地先去看了看场地,用抹布将地面擦了一遍。

  “这身行头是社区公益金加上大家凑的钱买的,1000多元一套,还是新的呢,舍不得穿,可别弄脏了。”陈莉华和伙伴们换上金光闪闪的蒙古族舞蹈服,开始在社区化妆间热身,她娴熟灵巧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陈莉华甚至还下了一个“一字马”。

  《德吉舞》开始了,66岁的陈莉华双手将6只碗放到头顶,舞蹈中屈膝、踢腿、挥手,各种动作大开大合,5分钟的表演中,头顶的碗却一直稳稳当当。“为了练好顶碗,我们已经摔坏200多个碗啦!大伙儿在家做家务、做饭的时候,都会顶着碗呢。

  跳完舞,陈莉华面不红、气不喘。虽然细雨后在秋风中起舞已经略有寒意,但老人家却给现场数百名居民带来了春意与活力。“50岁时得了乳腺癌,除了积极治疗,从那会儿开始跳舞,身体素质好多了,精神也很好。”她的笑容充满自信,“跳舞让我不再去想生过大病,而是特开心、自信。人要从家里走出来,不能想着‘’字。”(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童曙泉 孙宏阳 金可)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