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 |张学琴:坚持热爱,即使再难也不放弃

10.09.2020  15:22

本网讯  作为一名具有24年教龄的一线普通教师,生物学院张学琴始终结合当下的形势和任务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18年的老党员和植物系党支部书记,她也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常在专业课的课堂中培育爱国思想的种子和爱国科学家奋斗的事迹,时刻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这种方式的浸润,许多优秀的品质已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有的毕业生已经在目前社会大变革中茁壮成长。

面对逆境,迎难而上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春季学期的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倡导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她需要在在云端与学生进行教学与交流。从陌生到娴熟、从忙乱到镇定。主要是基于她积极参加本科生院和生院教学中心组织的各类教学平台的培训,从中很快选定适合自己的在线教学平台。起初,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教师和学生端除了需要硬件、软件和流畅的网速外,双方都会遇到各种意外,尤其是学生方面:网卡、下雨天停电、跑到山上加强信号、遭遇冰雹等。面对如此多重的意外与困难,张学琴老师总是会关注那些出现意外的学生学习情况与进度,尤其关注远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学生,不断鼓励他们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督促他们坚持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这种线上教学建立师生关系最终形成了特殊的师生情怀。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的后盾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上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而长远的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合作。张学琴老师作为一名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引领年轻的学生从普通的专业基础课,奔向专业领域的高峰,做一个身心与学术相统一的合格的人才。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即传授道德观念,也就是现代的思想教育。强调在德育为先的基础上,配合授以学和解惑,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植物生理课是所有生物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大部分学生为二年级本科生,大学生活的新鲜劲儿已经过去,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可支配。因此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需加强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本年度春季学期末清理毕业的宿舍时发现垃圾成堆,东西无序摆放等情况,以小见大,国家的责任、社会的担当又何以能堪? 因此在“教学中彰显思想教育、在讲台上以德示人”显得尤为重要。张学琴老师首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庞杂的电子资源择优选用合理的资源来提升自己,包括文献、实验或教学中常用的软件等。其中学生的文献报告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肢体、回答问题、逻辑、PPT的制作、与同学间的互动情况等。通过这种文献报告,学生们不只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还学到了最新的学科前言知识,同时也加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而张学琴老师作为全班的指导教师,一直希望所教学生的成长秉承德育与智育的协调发展,因为只有内心具有强大的德育背景,智育才会有所突破,也才能有高尚的目标,才会有所担当。她衷心希望学生们在智育富起来的同时,也应在“德育方面富起来”。

德育的培养同样可以依赖于专业领域的榜样。八十多岁的袁隆平院士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袁院士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奇迹。1965年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后来,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以后一系列的工作成就了他是“杂交稻之父”。他曾在从事杂交水稻50年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过他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第一个梦预示着水稻产量的大目标,第二个梦预示解决全世界的粮食梦。在这方面,袁隆平院士完美地诠释了言传与身教的相统一。

张学琴老师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无论困难与挫折,她都不会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带给她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而是精神上不断增长的财富,看到自己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看到他们信心满怀地走入社会,看到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她都非常欣慰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