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场:被追捧的与被遗忘的

12.08.2016  19:16

  友谊商店、永安路百货商场……这些老商场,曾名动京城,承载了一代人记忆,大到婚嫁用品、扯布裁衣,小到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市民都愿意去这些商场选购。近年来,有些老商场因经营压力关张,有的则转型为写字楼,仍在营业的屈指可数,它们的现状如何?记者探访了其中两家现存老商场。

  永安路百货商场:旺季人挤得满满的

  “麻利儿的,马上关门了。”店员催促着一位正在仔细挑选搪瓷盆的老太太。挂在墙上的时钟显示,分针即将指向“12”,下午六点钟就快到了,但仍有顾客陆续走进永安路百货商场,店员只好提醒大家明日再来。

  永安路百货商场面积不比大超市,装修也十分陈旧,但里头衣物鞋帽、布料床单、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却一应俱全。“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人人搞革新,生产大跃进”,贴在墙体上方的标题和宣传画,流露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色彩。“59年了,再过1年就满60了”,一位在永安路百货商场工作了30年的店员说道,给客人算账时,他“噼里啪啦”熟练地打着算盘。据悉,永安路百货商场于1958年1月1日开始营业,属于国营企业。开业初期,生意十分火爆,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大型超市的兴起,商场逐渐被淡忘,生意一落千丈,而近些年又好起来了。

  搪瓷盆儿、上海牌雪花膏、老式床单……老物件儿整齐地摆放在玻璃柜台前,上午时分,三三两两的顾客围在不同的柜台前,以中老年人居多。“这儿的东西便宜,特别好,都是老牌儿,别的地方买不到”,刚从商场出来的一位老太太说着,不忘展示她买到的东西:一块五一包的宝贝嫩肤霜,8块钱一瓶百雀羚擦脸油。“都是咱老北京用的,知道的都到这儿买”,她说。

  负责管理文具柜台的店员告诉记者,除了中老年人,不少年轻人也会在周末时前去购物,拧紧发条就能蹦蹦跳的青蛙、万花筒、彩虹圈等都是他们小时候的玩具。“旺季人特别多,整个商场挤得满满的。

  友谊商店:几乎只有工作人员走动

  “曾经辉煌一时,需要门票才能进入,现在顾客很少了。”大众点评网上一网友这样评价友谊商店。果不其然,记者近日前去探访,在上午10点到11点期间,记者几乎没有见到顾客,商店内宽敞明亮,却十分安静。友谊商店是中国首家大型涉外零售企业,营业面积曾达9000余平方米,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

  友谊商店共四层,分别销售金银饰品、丝质服装、古玩器具和古仿家具等,但在记者采访期间,只看到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来回走动。“那时候欧洲、日本旅游团都来这买东西,一买就是一个柜台。”工作人员说起十年前友谊商店生意好的情景。当时友谊商店名气大,销路好,画家、工艺制作者抢着将自己的作品挂在店里卖。如今很多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货品的来源供给成了问题,商店里没什么新鲜玩意儿,慢慢就没了生机。“由于没有回扣,原为购物主力军的旅游团也少了,偶尔有散户购买。

  一位工作人员说,商店规模缩小,许多空间闲置了下来,商店也曾希望能租出去,但租客担心大楼哪一天会被拆迁重建,商店多余的空间也就一直闲置着。

  ■专家解读

  老店为何命运不同?

  同为老店,为何两者境遇差异如此之大?消费专家赵萍分析,这与商店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的需求相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友谊商店主要面向外国人开放,销售丝绸、瓷器等中国传统高端工艺品,由专门渠道供应,深得外国游客的喜爱。但近些年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供过于求,友谊商店逐渐失去了优势。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更需要日常生活用品而非工艺品,外国游客也更加青睐高性价比的商品。友谊商店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定位没有跟上消费需求变化的步伐,自然被遗忘了。

  “永安路百货商场虽不起眼,但它市场定位独特,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满足了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赵萍分析说。老式商品口碑好,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意义也很深刻,但如今商场大多走精品化、高端化路线,老牌儿商品难寻。在种类数以千计的大型超市里购物,对老百姓来说则耗时费力,因此像永安路百货一类具有传统特色的商店,十分受老百姓欢迎。

  对于百货商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策略,赵萍也给出了建议:定位准确,商场需根据周边的需求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而非盲目追求高端品位;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创造独特的市场需求空间;再就是要有个性。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商场也可探索O2O等互联网模式,增强便利化程度,提高商品的性价比,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实惠的服务。(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林家怡 于建)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