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区行 | 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本网讯 日前,我校组织的“百名博士老区行”暑期科技服务走进海南琼中县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在为期9天的调研走访活动中,博士生针对琼中县“旅游商品开发”和“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两个主题,实地调研合老村、什寒村、黎母山、黎母庙、鸭坡村、堑对村、云湖乡村旅游度假区、白沙起义纪念园、番响村、便文村等地的旅游发展状况与旅游商品的开发情况,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建设性意见。
海南省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有丰富的山区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南药资源和水利资源,县内以黎族、汉族和苗族为主,黎族和苗族风情相印、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民族特色浓郁。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委员会副主任钟永欢在与小组成员开会座谈时提到,琼中县现有的旅游商品属于“三无”产品,且是粗放型经营,产品产业链较低,希望调研小组通过调研分析后,推选三至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琼中产品”作为琼中旅游伴手礼的备选对象。
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小组成员发现琼中旅游商品市场在产、供、需3方面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旅游商品成为琼中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同时,由于旅游商品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要求,旅游商品在生产经营上必须实现多品种、小规模、多变化,而琼中旅游商品以当地土特农产品为主,地方特色浓厚,种类单一,规模小,并且客源都是以散客和固定顾客为主。目前比较有名气和形成规模的主要是琼中绿橙和飞瀑咖啡,其他旅游商品,如野生蜂蜜、酿酒类等原生态产品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和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没有形成品牌,游客在琼中的购物消费支出不高,降低了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基于琼中县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博士同学给出了多元路径助推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路。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吴乐、硕士王逸韵,工学院博士金楠从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旅游商品的营销推广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一方面需要挖掘当地黎苗族文化内涵,突出旅游商品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应利用大数据平台,进一步精准分析游客需求,有针对性的推出一些旅游商品,同时需要拓展产品的组合,加深产品系列,向组合式伴手礼发展。
近年来,琼中县围绕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核心,按照“一心一园,一带八区”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统筹推进“奔格内”琼中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和“五片八区十线”全域旅游建设,并探索奔格内品牌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结合的经验模式(什寒模式、云湖模式、合老模式),全县旅游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暴露出文旅、农旅融合深度不足、乡村旅游体验性差、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旅游信息线上线下互通不够深入等问题,琼中县旅游业面临新的转型升级。
针对以上情况,三名博士首先对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以及两者结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基于这些定义,将调研走访的景点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了琼中文化旅游和农业旅游发展受阻的深层次原因。经过深入探讨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从明确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突出城乡之间的外部环境和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优化旅游线路设计、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加体验型旅游项目等方面促进琼中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与当地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博士团在琼中调研服务期间,针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旅游规划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此次活动也为博士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博士们走出课堂、实验室,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群众。海南琼中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阵地,也是同学们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特长的广阔舞台,“因改革开放而新”的海南琼中,以丰厚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自然风光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投身琼中的改革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