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区行丨深入赤峰美丽河 探索种植业高效模式
日前,我校内蒙古赤峰博士行科技服务团来自资环、经管、植保和农学四个学院的研究生姜少杰、韩丽敏、成印洁、庞肖杰到美丽河镇重点对青山村玉米种子基地和后美丽河村荆玉华设施农业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美丽河镇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中部,近几年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全国第一个集中连片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配套建设了全区第一家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订单模式作保障 种植管理待提高
玉米种子产业是美丽河镇的主要农业产业,而青山村最早从1990年就开始种植玉米种子,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现有多个玉米种植片区,累计种植面积高达1700-1800亩,可年产300吨优质玉米种子,是当地“著名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预计明年种植规模可扩大到6000亩。基地的基础设施完善,有农牧业局、美丽河镇和外来合作公司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种植管理十分规范,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都十分理想。基地与公司采用“订单”生产方式,种子由公司收购,收购价是普通大田玉米价格的3倍,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收益和积极性。
调研过程中,博士团发现,虽然有公司做指导,但基地一些种植工作还有待提高。庞肖杰博士指出,种子基地的隔离区能够避免外界花粉串粉,保证玉米制种的品质和安全,青山村玉米种子基地的隔离区可考虑合理再扩大,更好地避免异化传粉。另外,基地不少农户也提出了部分地块玉米结实率低的问题,博士团综合分析了亲本及花期管理混乱和档案不健全可能是造成结实率低的人为因素。针对玉米制种存在的父母本花期不遇问题,即母本吐丝与父本抽雄散粉相遇不良或不能相遇,造成结实率低,甚至制种失败,庞博士建议基地可以喷洒生长调节剂调节父母本的花期,促使其在最佳时间完成授粉。
绿色防控保安全 品牌建设仍不足
2008年,美丽河镇后美丽河村荆玉华设施农业基地建成,基地主要开展西红柿的设施种植。仅用了10年的时间,基地从4栋大棚迅速发展为47栋大棚,总面积200余亩。种植大户荆女士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稳定的种苗购买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每个大棚的利润基本能维持在2-5万元/年,利润十分可观。但由于设施农业前期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农户缺乏种植管理的技术,基地带动小户的作用发挥受到制约,仅带动了村里10多个农民就业。
在与荆女士沟通过程中,成印洁和姜少杰博士指出,虽然荆女士种植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大棚西红柿的产量也较高、效益较好,但也存在种植管理经验缺乏、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以及果实后期开裂等问题。目前,基地大棚缺乏严密的温度和湿度检测设施,基地应根据资金情况,在温室内增设温度和湿度计,及时掌握温室内的小气候状况,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信息。另外,大棚的虫害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经营者缺乏绿色防控的观念。因此,博士团也建议地方政府应向种植户灌输绿色防控的理念,鼓励种植户尝试利用生物农药和虫害自然天敌,并根据财政情况适当给予补贴,提高种植户绿色防控的积极性,有助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安全。
针对西红柿产业的发展,韩丽敏博士指出,基地的西红柿虽然质量好、不愁卖,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可以考虑打造自己的品牌,依托目前销售渠道的同时,逐步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提高基地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
产业模式可推广 基层政府作用大
除了玉米制种和西红柿种植,博士团还对美丽河镇的花卉、杂粮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同学们认为美丽河镇这些年对种植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订单生产”、“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中参与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带动农民和自身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的入驻,带动了镇里许多农户,包括贫困户的就业,稳定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有效地帮助了贫困户脱贫。
而在企业引入及协调村集体方面,美丽河镇政府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青山村玉米基地的土地要求比较高,需要满足水、肥、地有保障、能够集中连片、周围要有至少3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等条件。而土地连片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需要临近土地的农户达成一致意见,青山村领导班子在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促进公司与农户有效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