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频现“新地标” 建筑焕新赋能城市新生
图为7月13日拍摄的吉祥大戏院。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图为7月13日,观众在798艺术区参观展览。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老北京”频现“新地标” 建筑焕新赋能城市新生
中新社记者 徐婧 杜燕
“在北京看展,我会第一个想到798。”对北京市民小张而言,798艺术区(简称“798”)像一个文化“补给站”。她的观展计划中,目前排在第一位的是7月16日开展的“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真迹展”。
798艺术区曾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重点工业项目718联合厂,即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21世纪以来,在尽量保持工业化时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聚集于798,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
如今,这里汇集了画廊、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以及动漫、影视传媒、出版等各类文化机构400余家,每年举办近4000场文化艺术活动,吸引约千万人次中外游客到访。
798是北京老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的代表。近年来,北京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七成以上的市级园区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重生,有效助力城市更新。
“我们负责把路修好,把树种好,其他的留给艺术家。”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说,2022年是798建厂70周年,798艺术区本着“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对园区业态、产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核心区域留给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机构,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达78.65%。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798艺术区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35家国际文化艺术类机构扎根,已开展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莫兰迪等国际艺术名家作品展览活动。
最近一次去798,小张发现园区内多了搭载着冰淇淋和面包的无人车。“这还是第一次在这类园区见到无人售卖车,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景观。”她说。
城市文化滋养着年轻的业态,也让老地标重焕新生。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吉祥戏院,是老北京内城第一家戏院,谭鑫培、梅兰芳等京剧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1993年,为配合王府井地区整体开发,吉祥戏院被拆除。
历经28载,重建的吉祥大戏院于2021年7月回归王府井。两年来,戏院推出京剧、昆曲、现代舞剧、地方戏演出和“吉祥艺术课堂”戏曲文化普及活动等,力图提升在年轻观众中的“存在感”。
“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说,作为一家见证了京剧发展的戏院,从试运营起,戏院就把传统大戏演出放在重要位置。记者看到,京剧《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都在今年七月的演出名单中。
去“老吉祥”看电影曾是很多人难忘的记忆。“为了让如今的吉祥与更多年轻人接轨,我们重启电影放映功能,还拓展了文创业务。”富博洋介绍说,本月推出的吉祥咖啡,以“玉堂春”“贵妃醉酒”等戏曲元素命名,备受青睐。戏院还正在研发戏曲盲盒,以吸引更多人走进这家百年老字号。
从“老”到“新”,变化的还有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场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指出,北京坚持“文物+”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领域。同时,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调动各区、社会力量等参与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
位于西城区的新市区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仿上海的里弄式格局,突破了北京城市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民国时期建筑主动西化的代表。这里曾是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但因时代发展逐渐衰落。
今年4月,由新市区泰安里改造而来的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与公众见面,这是西城区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中首个亮相项目。
长约70米的弄堂坐落着两排小楼,楼内有为周边居民提供艺术展览、运动生活、戏剧绘画体验的公共文化交流基地;有定期举办文学沙龙、读书会等活动的沉浸式阅读空间;还有举办传统建筑专展和临展的民国文化体验站……“活”起来的文物+建筑与现代生活融合发展,使这里成为代表新文物+、新青年、新生活的城市地标。(完) 【编辑: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