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六子女 却仍孤苦度日

05.02.2015  17:53

 

  昨天下午,居住在杨闸村平房院年近九旬的一对老人拿到了子女9900元的赡养费,不过,这笔钱不是儿女送来的,而是由法官李林强送来的。两位老人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尽管膝下有6个子女,但却经常无人陪伴。于是老人状告子女不赡养。这是判决后,强制执行拿到的钱。

  法官上门送赡养费颇费周章

  昨天下午2点多,在一名村干部的引领下,执行法官李林强找到两位老人的居所。这是一个孤零零的平房院,在院子后身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映衬下,显得格外破落。小院大门紧闭,久敲无人应门,只有阵阵犬吠从门里传出来。

  李林强也不知屋里是否有人,正踌躇间,一道而来的村干部上前继续叫门,并大声呼喊何老汉的名字,“老两口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

  唤了半天,终于听到了动静。村干部扒着门缝往里看,见何老汉步履蹒跚地从屋里挪了出来。又等了一会儿,何老汉才颤颤巍巍地把门打开一条缝,走出来后,又十分警惕地将门掩好。

  “我们是法院的,给您送儿子的赡养费来了。”“啥?”“我们是法院的,来送赡养费。”李林强不得不提高了嗓音。“你们来干啥?”“法院给您送钱来了。”村干部在一旁帮忙。“哦,给我送钱来了。”说了好多遍,何老汉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大娘在家吗?”“啊?让我搬家?”由于赡养费是给老两口的,所以领款也必须得有两个人的签字。就这样何老汉一边打岔,村干部一边“翻译”,李林强用了很长时间才进到何老汉的家里。

  老两口无人赡养状告6子女

  小院里有几间简陋的瓦房,大多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老两口住在左手边的一间里屋,外面是厨房,墙壁、地面都是石灰的,屋里只有一张热炕。大娘穿着棉袄,戴着毛线帽,正窝在炕头上取暖,脑袋像帕金森患者似的不能自控地摇晃着。

  “这是法院执行回来的两个儿子的赡养费,总共9900元。” “哦,法院给判的那钱。”大娘虽然也耳背,但沟通起来顺畅一些。随后,村干部帮老两口将钱点了一遍。

  就在李林强让老两口在结案证明上签字时又犯了难:大娘不会写字,而何老汉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李林强想了想,决定为大娘代笔,再让大娘按个手印。同时,村干部也作为老两口收款的见证人进行了签字确认。

  何老汉夫妻俩共有六个子女,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每个月,民政局都会给何老汉发放1330元退休金,村里则发给大娘现金补助500元。老两口已年近九旬,身体也都不好,但却一直单独居住,身边无子女陪伴。何老汉说,平时都是他给老伴做饭。

  2013年,两位老人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将6个孩子全都告上法院。庭审中法官得知,跟现在的很多家庭纠纷一样,几个孩子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又是缘于拆迁和房子。

  “他们最需要的是子女照顾

  法院审理认为,依照两位老人目前的状况确实需要聘请护工,相应医疗费和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也是生活必要,因此判决其中5个子女每月给付老人赡养费450元,另一个根据经济能力每月给付300元。

  法院判决后,老两口仅对二儿子和三儿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其他几个孩子有的主动履行了赡养费,有的矛盾没那么大,还有的是老两口觉得以前分房时对孩子有亏欠,不能再张口要这钱。

  执行案转到李林强手里,他在执行赡养费时,两名被执行人都表示法院来要钱他们会给,但因家庭矛盾不会主动履行判决。

  昨天,李林强离开时,大娘不住念叨:“我们还能活几天?活一天是一天了。”语气里都是绝望。

  给老人送完钱后,李林强又跟村干部进行了沟通。他说,如果子女不主动履行判决,老人要想获得赡养费,就得走法院执行程序,每隔一段时间到法院递交一次执行立案的材料,对老人来说很不方便。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子女能够按照判决书每个月自动履行赡养费。他希望村委会能帮忙做工作,尽量化解这一家子的矛盾。

  “这几百块钱对子女不是负担不起。而且老人有退休金,也有医保。其实钱不是最主要的,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的照顾。”村干部说。

  本报记者 张蕾 文并摄 J009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