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张智、刘建军: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启示

11.08.2017  06:01

宣传思想工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这项工作的本质在于用思想理论说服、教育和引导群众。在说服、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话语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包括在大量的批示、演讲、访谈、信件和著述中,常用群众想听爱听愿听,入耳入脑入心的语言来阐述治国理政战略和举措,拉近了群众的距离,增进了群众的认同,教育了群众,达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学习习近平语言的群众本色,领会习近平语言的群众实质,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群众语言”:习近平语言的风格及其实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它以沟通、交流、表达等方式关联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开启人的生命、自由和本质,呈递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关系,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生活朝气;既有鲜明个性,又有普适共性;既有实践指向,又有理论韵味;既有思想力、穿透力,又有感染力、亲和力。

(一)习近平的语言风格特色

一是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和穿透力。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的讲话总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视野宽阔,思想深邃,既从战略全局高度部署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以群众实践视角阐释具体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和穿透力。比如,在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在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时,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透彻的表述直指人心,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共鸣。在面对广大青年阐述中国梦时,他讲道:“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引人入胜地阐释中国梦,清晰指出了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担当。在同大学师生座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性为“”,准确阐明了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定位和践行要求。

二是旁征博引,巧譬善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的讲话群众想听、爱听、愿听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善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语汇很通俗、接地气,语义很活泼、有生气,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做到讲者娓娓道来,听众津津有味。比如,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引用毛泽东、李白的诗词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作了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气恢宏、恰如其分,有很强的历史纵横感和现实深邃感。他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韧劲,最后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种巧妙的征引和新颖的表述比一般性地提学习要求更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又如,在谈理想信念时,他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总钥匙”,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同青年谈核心价值观养成时,他把价值观比喻为“扣子”,并提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他用“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来强调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这些接地气、有生气的形象比喻使得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高大上”的概念范畴通俗化、大众化,易于被群众理解、认同和践行。

三是威而不傲,可亲可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习近平的讲话高屋建瓴,但威而不傲;气贯长虹,但可亲可学。他常常用“点穴位”的大实话、“接地气”的大白话、“拉家常”的心里话为领导干部宣讲政策,给青年学生指点迷津、同人民群众谈心交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比如,关于恢复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他指出:“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了穴位,戳到了麻骨,开出了辣味,起到了脸红心跳、出汗排毒、治病救人、加油鼓劲的作用”。这样讲话内容既有很强的震慑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让领导干部听得进、记得牢、做得到。又如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他回顾2014年工作时说道:“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妙取网络流行语“蛮拼的”“点赞”用到新年贺词中,令人听了耳目一新,轻松亲切。

(二)习近平的语言本质上是“群众语言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习近平曾批评“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的本质原因“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也曾告诫党员干部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习近平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语言之所以能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喜闻乐见的形式、醍醐灌顶的效用,本质上于他讲的用的是群众风格语言。那么,习近平的这种群众风格语言及其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信不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主人。这是习近平深信不疑的信条,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二是源于对中外优秀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纵观习近平的讲话、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诗词成语和言语典故,既有对古希腊“达摩克利斯之剑”神话的援引,又有对中国和外国民间故事的细述,而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的沉淀和结晶。读书是习近平最大的爱好,也是他吸纳群众智慧、学习群众语言的最好的方式。他接受采访时提到,“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是源于对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习近平的语言既彰显“阳春白雪”的韶华,又葆有草根泥土的芳香,既有思想力度,又有实践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人民群众爱听、爱读、爱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每一次的讲话、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的主题都是对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关注、真实问题的回应和发展前景的指引。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和科学指导,才使他的语言可敬可亲可信,与人民群众共频共振共鸣。

四是源于在基层一线工作实践的长期历练。习近平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群众语言特征,与他本人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工作经历不可分割。习近平曾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二、“善于同群众说话”: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话语转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宣传思想工作视域中,话语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环节。什么是话语呢?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既有语言意义,也有非语言意义,它是“言语”“语言”“”“”“陈述”“撰写或书写”和“商讨”有机结合的复杂体系,是声音活动(演说和对话)和符号活动(书写和商谈)的结合。“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话语与权力始终密切相关。他进一步指出,在教育体系里,“每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一种政治手段,它以其伴随话语而来的知识和权力来保持或修改对话语的占用。”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如何言说实际上也反映着宣传教育者和被宣传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权力架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感情、知识、思想和素质的载体,而且是与宣传思想工作的意义建构与实践运作紧密相连的。在以群众风格语言为主导的话语权力场域里,宣传教育者与宣传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共生的话语权力关系,在这样的话语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极易促成共识话语、传递共同价值、引领良好风气、塑造高尚品格。当前,提高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亟须改进和完善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理念和话语实践,掌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而以群众语言来规范、引领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体系,不仅有益于反思宣传思想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由此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转换和创新。

(一)运用群众语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规定

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做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掌握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阶级的宣传思想工作都是运用一定集团或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动员、掌握、武装、引导群众的活动,而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思想能否教育群众、理论能否说服群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思想教育群众、理论说服群众的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离不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本身是构成人的思想素质、表达人的情感态度、呈现人的立场态度的质料和维度,而且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存在和展现的方式。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语言、领略语言、理解语言的过程,宣传思想工作在语言中发生和运作,在语言中呈现和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工作要掌握群众、说服群众,就必须使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信得过的语言或话语来传导、输送、转译宣传思想工作内容。

(二)使用群众语言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在群众中诞生和发展壮大的,其宣传思想工作的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毛泽东曾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中国共产党人是这么认识倡导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从《古田会议决议》要求上政治课时“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到《反对党八股》中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形成“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话风;从毛泽东把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到邓小平为了破除改革迷思争论,提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从体现党性光辉的“为人民服务”到影响几代人成长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振奋人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解放思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这样鲜活生动、鼓舞人心的群众语言例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史上不胜枚举、传承延续。利用群众语言,赢得群众认同感,掌握群众话语权,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的有效载体、实现理论大众化的通达桥梁、展示理论自觉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掌握群众、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和塑造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群众语言是新形势下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必然选择

所谓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在特定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主客体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进行交往、宣传、灌输、说服等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它具有描述宣传思想工作内容、建构宣传思想工作意义、规范宣传思想工作实践的功能,是宣传思想工作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和角色。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困境与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一是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内容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解释群众生活的新现象,回应群众实践的新问题。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内容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的性质、规定宣传思想工作的场域、蕴含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日趋勃兴,一些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内容严重滞后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诉求,脱离群众实际,缺乏时代性和真实性,远离热点难点,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一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遮蔽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群众属性和本真诉求,常常让宣传思想工作工作者陷入“失语”境地。二是宣传思想工作话语转译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传导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学术话语和哲学话语中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实效很大程度依赖于宣传思想工作主体间话语可通约性的达成,而要达成这种通约性,关键在于话语转译能力高低。但在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常常将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学术话语和哲学话语机械嫁接、生搬硬套,没有经过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系统的话语加工和处理成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群众语言,就难以构建共识话语、取得预期效果,有时甚至更加抽象、完全走样,形成负效应。三是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引领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批驳错误思潮的缺陷,确立主流价值的权威。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独特性在于其意识形态性。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给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竭力消解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权力、西方话语霸权设法挤压思想政治教教育的话语空间,对宣传思想工作传播主流价值、引领群众思想功用形成很大的冲击和削弱。总之,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困境对宣传思想工作实效的影响来看,利用群众语言规范、引领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创新的应然选择,还是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用最明白的语言对话”: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对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启示

话语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更是其意义系统的构建者和创新者。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实效体系的建构过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话语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重点,它贯穿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是根植于活生生的群众实践、来源于沉甸甸的历练积累、贴近于热乎乎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语言;是饱含着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伟大情怀、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浩然正气、体现着一心一意谋群众利益过硬本领的语言。学习和领会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用最明白的语言对话”,对当前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一)坚持群众为本,说有“”的话,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理念

说话立得住,语言有分量,关键在于要有“”,也就是要具有鲜明的立场、表达真实的思想、体现坚定的信仰。研读习近平的讲话,包括批示、演讲、访谈、信件和著述,我们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他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场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就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在这次简短谈话中,“人民”“群众”共出现了24次,充分体现了他以群众为本的执政思路和工作理念。我们构建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新体系,首要的就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理念,因为科学的理念对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实践具有前瞻性、指导性作用。从习近平群众语言看,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理念就是要回归到宣传思想工作的本原上,秉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创新置于群众实践中,以宣传教育群众、掌握引导群众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群众语言习惯,反映群众利益,直达群众灵魂的话语,使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融合群众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走出“说教”“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困境,提高话语的立场指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二)根植群众实践,说有“”的话,丰富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内容

语言是社会关系、交往形式的产物,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习近平的语言有灵气、接地气,群众想听爱听愿听、入耳入脑入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广受群众语言的熏陶感染,深受群众实践的教育影响。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是,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将郑板桥咏《竹石》改了几个字,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习近平先后在农村、军队、地方和中央多个层级的工作经历,才使他深知群众的思想倾向和精神需求,熟谙群众宣传思想工作工作语言本质和艺术。这就告诉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内容要真实有效、生动感人,就要识民情、接地气,就应从宏大的理论世界转向丰富的群众生活、从抽象的理论说辞转向具体的问题解惑、从脱离群众实际转向扎根群众实践,挖掘传统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精华,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领域群众的新话语,借鉴国外新颖有效的宣传话语资源,创新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服务群众需要的灌输话语、说服话语、宣传话语和激励话语。

(三)汲取群众智慧,说有“”的话,优化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形式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如何将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传达出去,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曾告诫我们,“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并为人们学习和丰富语言指明了三条途径: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三条途径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习近平语言中的很多语汇、俚语和新词,都是他深入群众,向“智慧大课堂、语言大课堂”学习的结果。如他妙用“APEC蓝”“点赞”“蛮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在青年人中流行的、有趣的语汇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和赞扬。语言相通,思想才能相通。群众智慧是实践积淀的结晶,群众语言是浩瀚无边的海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工作就要善于汲取群众智慧,积极学习群众语言,用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与群众对话。从文本话语来看,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形式优化主要是把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文献、重要会议、重要讲话等的话语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和创新,把一些哲学话语、学术话语、文件话语、政治话语、学科话语进行通俗化演绎、大众化解读。从实践话语来看,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形式优化主要是推进宏大叙事话语向群众生活话语转化,密切关注和批判学习社会舆情话语、虚拟网络话语、心理疏导话语等。

(四)增进群众交往,说有“”的话,重构宣传思想工作话语语境

语境对于话语的实效性极端重要,是话语生成、交往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无论是基层调研,还是中央部署,无论是国内视察,还是出国访问,他的每次谈话和讲演都很关注和重视所处的语境。他巧妙利用比喻俚语、诗词典故,构建一种富有真情、独具心意、存在共识的“场域”,以真挚的情感拉近听众距离,持为民的情怀制造群众同意。在宣传思想工作工作,许多概念、范畴和表述在没有进入语境之前,它意义常常是概括的、抽象的、泛指的,其内部的语义成分处于潜在的、备用状态。但一旦进入动态的、鲜活的宣传思想工作活动,受到外部情景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支配、上下文具体情境的关涉与约束,以及社会时代背景的渗透与参与,就会致使这些概念、范畴和表述的语义发生变化,生成新的语境义。宣传思想工作要使话语中要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关键一招是要利用语境信息激活、析取和整合抽象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对于宣传思想工作主体来说,要善于在不同的场域中“因宜适变”“话随境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与群众的“意义共享”和“视域融合”。对于宣传思想工作客体而言,和谐的、友善的、自由的语境可以为其把握语义核心,接受传授内容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总之,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只有不断增进群众交往,加深群众感情,因境制宜,才能“即景会心”“因情因景、自然灵妙”,理论也才能彻底说服群众、掌握群众。

(张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7年第3期)

原文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张智、刘建军: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 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