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科大高校共青团改革:让“青年之声”聚青年人气接校园地气

10.01.2017  20:01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青年在哪里?青年在网上。“青年之声”作为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自上线以来,就始终致力于以“互联网+”的全新工作模式,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积极聚合线上线下青年诉求、打通机关基层工作通道、联动团内团外全盘资源,充分发挥了共青团改革“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构筑了共青团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工作新品牌,推动了“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为更好地聚焦青年需求、回应青年诉求,为服务改革发展提供个性化、有形化平台,2016岁末,我们特别推出“青年之声建设巡礼”系列报道,与青年网友分享一年来全国各地“青年之声”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青年之声建设巡礼 系列报道之⑨ :

2016年12月29日,以“对话‘卓越计划’高等工程师学院学生,探讨行业发展与自身培养”为主题的北京科技大学“青年之声·啡常时光”主题活动正在进行。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 月9 日电 (记者 刘尚君)雾霭重重的冬季,品一杯冒着热气的香浓咖啡,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与数十位青年挚友围坐在一起,对话“卓越计划”高等工程师学院学生,探讨行业发展与自身培养。

同学们积极发言勇于提问,校长传授经验倾力解答,在阵阵笑声与掌声中,2016年12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年度最后一期“青年之声·啡常时光”主题活动完美落幕。

咖啡时光”,是校长与北科大学子的专属约定。自2013年9月起,北京科技大学每月举行一期“啡常时光”主题活动,这个“约会”被安排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下午,迄今已整整28期,历时3载,风雨无阻。

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大力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建设好“青年之声”平台,2016年,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实践之年。为此,以师生交流与分享为主题的“啡常时光”活动被赋予了共青团改革新内涵,变身为北京科技大学“青年之声·啡常时光”线下活动。

老品牌迸发新活力,“青年之声·啡常时光”这一年围绕新生教育、毕业生教育、本科教育教学、学风建设、创业创新活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等主题,已成为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学校开展调研的重要渠道。

在交流中能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的感情和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都无形中增加了。”在同学们心中,北京科技大学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很有成效。

围绕高校育人中心任务,针对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青年之声”品牌、“青年之声”平台,开发精品内容产品,建设网络工作队伍,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北京科技大学已交出漂亮答卷。

北京科技大学首档治愈系网络综艺微视频互动栏目《青声系语》,孙晓丹(左)与搭档于林民(右)倾情出镜。网页截图

治愈课程,“ 青年之声 聚人气

2016年9月份,北京科技大学首档治愈系网络综艺微视频互动栏目《青声系语》正式开播。

用小声音讲述大道理,用生动鲜活的载体增强‘青年之声’平台的用户习惯和使用粘度。”作为《青声系语》的团队创始人之一,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书记孙晓丹说,这是一次网络思政工作的试水。

2016年年初,孙晓丹和其他几位辅导员负责参编一本叫做《青年之声新生宝典》的书籍,书中的许多问题都来源于“青年之声”平台。“这挺有意思的。”工作中,孙晓丹发现了“青年之声”心互动板块的奥秘,“我们做青年工作的老师就是要解答学生所有需求啊。

近几年,“网络思政教育”一直是各大高校团干部需要攻克的难题,孙晓丹认为,“青年之声”平台正和自己的工作内容高度契合。如何两者结合,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激活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孙晓丹想“尝尝鲜”。

结合年轻人的“短平快”的用网节奏,孙晓丹最终将“微视频”栏目作为网络思政传播的载体,选取“青年之声”平台上关注最多和点赞最多的热门问题和共性问题作为节目内容的载体,邀请学生以轻松幽默的“演绎式回答”作为思政教育的形式载体。

邀请大学生最喜爱的青年教师担当“网红主播”,也是《青声系语》栏目的亮点之一。栏目开办之初,因人员紧张,孙晓丹和另外5名创始人要兼职文案、导演、摄像师、后期制作等多项工作。除了这些,孙晓丹和文法学院团委书记于林民还倾情出镜,担当网络主播。通过镜头,这两名来自基层院系的团委书记向大家现身说法,亲民的形象为《青声系语》赚足人气。

孙晓丹把这档微视频栏目定位于“治愈”。“我们希望通过比较柔和、亲民、风趣的语言治愈同学们的困惑烦恼与淡淡的小忧伤。”她说,《青声系语》就像“青年之声”的影音版,有着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既视感。

截止目前,《青声系语》已经连续推出6期。每期栏目都聚焦青年学生最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保证制作的内容青年愿意看、肯分享、爱讨论为目标,围绕“读书:人美更要多读书”“爱情:恋爱这件小事”“大学入校:奔跑吧,小鲜肉”“爱国:你爱过吗?我,爱,国!”“锻炼:嘻嘻,更健康”“感恩:感谢你给我的光荣”等主题进行制作,赢得校内外广泛好评。节目自开播以来已经在腾讯视频、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号上播映6期,选用“青年之声”上的热门话题6个、问题25条,最高播放量突破2万,累计吸引6万人次观看。

6期试水,《青声系语》人气满满。孙晓丹和同事们招兵买马组建了专业的栏目团队,他们在创新共青团改革的道路上又向前行进了一大步。

2017年已经开始,《青声系语》的转型升级也要破冰起航,孙晓丹说,“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就是要做点时尚前沿的新东西。

青年之声”社会实践微信专题群组,师生热烈互动。网络截图

答疑助手,“ 青年之声 接地气

在北京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是所有师生最喜欢的一堂必修课。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年面向4000余名学生开授10学时的课堂教学,通过讲授社会实践的价值、方法与预期目标等,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效的理论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每年都想来。”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课程的助教胡卓升已经参加了两次暑期社会实践。回想起那段去云南山区帮助村民改善用水的经历,他依然历历在目。

胡卓升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如此偏远而贫困的农村,那段时间,他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详细地了解当地的村民的用水状况和水质情况,希望能写一份完整详实且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出来能切实帮助到村民改善生活。“能尽份力就好,反正不管怎样,自己以后要珍惜用水。”他感慨道。

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是胡卓升和所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小伙伴们最大的收获。如此有意义的活动,让每年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只增不减。虽然学校特地开设了暑期社会实践课,但是学生们在课下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和疑惑,课程组教师人员和精力有限也很难做到“点对点、个性化”的教学引导。

为了解决教学难题,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暑期社会实践课搬到了网络上,以学校“青年之声”平台为根基,建设起了第二课堂教辅平台《实践之声》,安排课程讲师做“答疑助手”,创新答疑解惑的新玩儿法,让“青年之声”接地气。

学长,暑期社会实践立项有哪些注意事项?

老师,今年的社会实践有哪些新的规定?

大神们,求社会实践项目表格的正确填写方法?

……

把“面对面”延伸为“键对键”,“青年之声·社会实践”三个教辅答疑平台一上线,便深受师生的喜爱。

在北京科技大学“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专区,学校邀请授课讲师和优秀学长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专家,引导学生在“青年之声”平台上围绕社会实践问题向专家发问,以往线下课堂没时间提问或不方便交流的问题终于有了发现和解决的渠道,超过90%的回答率让学生参与活动更有信心。

在微信自助平台,微信公众号“实践之声”栏目将同学们提问最多、最关心最热的社会实践热门问题TOP200逐步公开,学生们只需要提问关键词即可获取专家们精心准备的智能回答。智能、精准、快捷的使用特点,被广大师生誉为社会实践“史上最强工具书”。

此外,安排授课教师在全校20个课堂建立的“青年之声”微信专题群组,搭建了有一个多元、即时的答疑互动空间,学生可以在群组中直接邀请主讲教师回答问题,活跃对话,成为教师联系青年的真实写照。

如今有了这三大法宝,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助教胡卓升也忙着在“青年之声·社会实践”平台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线秒回、有问必答,即使有时在同一时间内要回答几十条问题,胡卓升也觉得忙有所值。

无论是在PC端还是微信端,只要实用好,大家都会选择‘青年之声’。”胡卓升笑着说。

原文链接: 中国青年网

(责编:孟婍、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