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刘志勤:中小企业需要“打气”鼓劲

22.08.2016  05:35

最近笔者去江苏地区拜访一些中小企业,其中有外资独资,有个人家族企业,还有集体合资工厂。企业家们普遍注意到,中央政府近期密集出台许多政策,鼓励和扶持经济稳定发展,有的已经发挥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有的还正处于落地之中。人们一致的看法是中央的政策十分及时,十分必要,对于中小企业的未来命运至关重要。

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打气”,“充气”和“鼓气”,这是保持中小企业活力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保证。为此,我们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工作:

1.给中小企业“打气”,就是要给中小企业找活干。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中小企业“喂饭”吃。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企业的技术再好,如果找不到活干,也就是没有工程,这些企业也就成为“无用武之地”的英雄,长期拖下去,将会消磨掉这些企业的锐气和朝气,最终丧失生气,变得没有竞争力,将成为中小企业的噩梦。找活干,既需要企业自己寻找,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方面鼓励从市场需求侧找饭吃,另一方面要提高供给侧的供应,给中小企业充分的发展机遇。

2.给中小企业“充气”,就是要给中小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基层许多企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空缺,由于规模较小,工资偏高,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是市场普遍现象。企业面临各种新技术的挑战,急需拥有高端人才,但是尽管求贤若渴,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才招揽实力方面,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企业的转型和管理改革的标准变化,令许多企业家面临人才奇缺感到头疼,无计可施。

政府在中小企业的人才补充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例如,国家负责承担新招人才的部分工资,时间以两年为限,这样既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又能够有效激活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企业缺少有用人才就像一个瘪了气的皮球,是不可能在市场上有所作为的。所以,给企业“充气”就是给企业补充“人才”,有了人才,企业就有了人气。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中,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可是由于资金和资源的制约,多数企业在接到新订单和工程的时候,经常把工程转包出去,结果出现了各种分承包商,不仅使利润变薄,也增加了无形的成本。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工程时,公司只剩下一两个人看摊,其他员工放假在家。遇到有订单,再招零时工干活,这样做的好处是:工资低,不交各种涉及用工的费用,十分灵活。有的人把这样的企业称为“僵尸企业”并不准确,因为他们“僵而不死”,一旦机会来临它们复活的最快。所以,消除“僵尸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时为它们“充气”,使它们始终保持“生命体征”。

3.给中小企业“鼓气”,就是要让它们感觉到希望和信心。事实上,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十分重要。据了解,最影响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是各地名目繁多的所谓“招投标”规定,大大限制了许多中小企业获得项目的机会。在许多项目的招投标运作中,所谓“招投标”成为了虚的空架子,各家公司拼的不只是技术,成本,服务,而是与主管的关系。技术部门认可的,如果没有第一把手的同意,招投标的结果也是无效的。

对中小企业最好的“鼓气”,莫过于让它们获得同等的尊严和平等,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凭自身实力而不是靠关系获得成功。政府应当改革相关的“招投标”规定,使其更加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需要,特别要满足中小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时,在面临“去产能,去库存”的新挑战趋势下,让“招投标”更倾向支持中小企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干活”机会。

为中小企业“打气”,“充气”,“鼓气”,是必须重视的大问题,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刊于8月19日环球网。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文链接:

[环球网]刘志勤:中小企业需要“打气”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