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却扁舟篷底睡,谁同醉?

02.09.2015  11:04

  越地古城绍兴,建城已有2500年历史。此地“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变渠”。水流千年,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马臻修鉴湖的典故;从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到王羲之流觞曲水的雅兴;从鲁镇乌篷船的碎梦到伟人故居的砖瓦。

  一方越水,潺潺不息,那些临水而居的日夜也和着水声放慢了节奏,那细雨轻拍着乌蓬细桨送来社戏的婉转悠扬,那八仙桌上的一碗花雕醇香弥久不散,那稽山鉴水养育的仁人志士延续着这片水土的传奇。水,是绍兴之骨血,亦是绍兴之精魂。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绍兴人的生活,总离不开水。踏入绍兴,便绕不过那些高高矮矮的石桥,阡陌纵横,徽派建筑一面临街,一面近水。三两石阶下便是河道,白砖青瓦总在碧波间留下一弯浅影。打开窗棂,似乎伸手便能掬起水来。清晨,人们总被流水的叮咚唤醒,女人们舀一瓢清水淘洗早餐的食米,男人们举着茶缸刷牙漱口,互道早安。日间,人们踩着船穿行水上,虽然吆喝生意、张罗听戏已是数十年前的旧景,而如今游人嘈杂的闲谈,声声入耳也别样热闹。入夜,月色随着流水变得温柔起来,家家户户倚门关窗渐渐睡去,留下这细细的水道,亘古不变地与这座古城相拥而眠。静是这方水,闹亦是这方水。

  门前平常一弯水,却也沉淀着千年旧史。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基业。东汉永和五年,马臻筑成鉴湖,“越之水浊重而洎”成为过去,会稽自此水清林荫,秀冠江南。西晋时,内史贺循疏凿西兴运河,水路从此通达钱塘,都郡商贸往来,富甲一方。如今,绍兴重新打造“黄金水道”,多元产业布局,运河风姿再现。

  水成就了绍兴,带来了这里的风调雨顺,实现了这里的鱼米富足,滋养着这里的淳朴民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越人乐水更治水,是有大智慧,这里的人们似乎从一开始便懂得一个道理:海晏河清,方是天下太平。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江南绵长而不剧烈的冷,是酒曲酵母菌喜欢的温度。立冬之后,冷雨渐渐,便是一年中酿酒的好节气,亦是饮酒的好时机。到绍兴,少不得来一碗这花雕黄酒,温甘醇厚,暖胃暖心。

  黄酒味美自不必说,《调鼎集》所载:“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而绍兴黄酒的地道,自然离不开这一方越水。易水挪地,糯米便不是一般香甜,酒曲便不是一般腥烈,都酿不出这一般滋味。所以异乡的人儿,每暖好一杯黄酒,便似捧起了家乡的水,唇齿边尽是家乡的味道。亦酸亦苦,亦辛亦鲜,道不尽的五味杂陈,都在这琥珀琼酿中。

  黄酒之美,不仅在其味道,更在其精神。黄酒性温,严寒之季一壶热酒,一碟小菜,就是一段温暖闲逸的岁月;菊黄蟹肥之季,两只闸蟹得配上一盅黄酒,才能驱寒护胃,尽享人间绝味。黄酒味醇,自然绵长不似白酒烈性,女人饮得,孩童亦可浅尝。三杯两盏小酌有趣,入菜更是提味增鲜。但若是开一坛陈年的老酒,光是香气就足能令人醉倒。王羲之曲水流觞,留下兰亭序帖,醒后竟不能仿;陆游饮酒挥毫,沈园才能留下这一段悲戚的爱情绝笔。这酒,能同时品得“”、“”滋味,而饮黄酒的绍兴人,也似这般不温不火的好性子。

  浮生梦醒,坐看水乡人家

  绍兴依水而建,绍兴人以水为路,鉴水乌蓬,传承着古老的民间工艺,是这水中的精灵。介绍乌篷船,最经典的莫过周作人先生那一段文字,极为清丽淡雅:“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在船夫双橹的咯吱声中,数十年就这样摇曳而过,如今的乌篷船早已不再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成为游人体验水乡生活的项目。然而短短一条水道,匆匆十几分钟,很难体验到当年一叶扁舟,听戏吃茶的趣味。那曾经是更为闲适隐逸的一段光阴——倘若出城,总要三四十里,去途漫漫,只能摇晃着消耗掉一整天的时间。浮生一日,临着微风坐看云起,诗筒对着酒壶直到暮色苍然,有时夜宿舟中,单听那水声橹声,那来往熟识的船夫的招呼声,那岸边偶尔的犬吠声,便有一夜好眠。

  旧时的日子远去,不免有些遗憾,好在这缓缓的流水还在,乌蓬纤细依然,那摇橹的老人还哼着老曲儿,你若愿意慢下脚步,一切就仿佛还是曾经的时光。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来到绍兴,总绕不开鲁镇,到咸亨酒店磕一碟茴香豆似乎已成了传统。还有那烂熟于心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要去看一看“碧绿的菜畦”,摸一摸“光滑的石井栏”,翻一翻“泥墙根”处的“断砖”,看会不会遇到传说中的“斑蝥”。故居早已陈旧,鲁迅书桌上刻着的“”字也已模糊,然而那些鲜明的文学形象,先生忧国忧民的气度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儿时与父亲一同记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而这,大概就是文学的生命力,就是精神的传承。

  地灵人杰,受绍兴水土滋养,此地名士大家不可胜数。且不论夏禹勾践一代霸主,也不说西施郑旦江南美人,亦不讲那“无绍不成衙”的笑谈,单看近代数载,鲁迅、周恩来、秋瑾等无数革命先锋皆出绍兴。

  说到绍兴人才之众,不能不说此地之水。自大禹治水毕功至马臻筑湖,绍兴终得以年谷顺成,人民“仓廪足而知礼节”,此地“俗始尚文”、“俗始贵士”。水路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流和商贸的兴盛,魏晋以来,河运鼎盛,绍兴因以 “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至宋明,则愈是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一脉相承的知书重礼的传统,才使得绍兴名士辈出,乡名永固。

  我非绍兴人,亦不甚了解绍兴。因缘际会几经这里,住过那临水的民居,沽过一壶陈年的黄酒,拜访过编制乌蓬的老人,也踏足先烈的故居。让我难忘的,还是那巷间盈盈的流水,静静地流过时间、历经尘世。褪去浮华,唯留一场烟雨暗了水乡千家。

  民族水文化

  数缸嫁女

  海南省羊山地区有一个奇特的婚俗叫“数缸订婚”。当地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嫁女不嫁金,不嫁银,谁家缸多就成亲。”这是由于羊山地区水源奇缺,需要水缸存储雨水,于是水缸成了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甚至是财富的象征,由此便有了“数缸嫁女”的习俗。

  泼水节

  云南省的傣族人民信奉佛教,他们把水当做圣物,甚至把洁净的水当做祭品来供奉。在新年期间(4月13~15日),傣族最重要的庆祝活动被称为“浴佛”,即用清水给佛像沐浴。在此期间,人们用清水彼此泼洒,以表达相互间的祝福。因此,傣历的新年也被称为“泼水节”。

  订婚泼水

  彝族人崇敬水,如果男方上女方家去订婚,只要双方婚姻关系一说定,女方姑娘们便立即向前来订婚的人泼清凉水。迎亲之日,当迎亲者一到新娘家,见面礼也是一瓢瓢清凉水。结婚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因此,新人要用水泼去一切不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生活。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