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梭梭扎根荒漠戈壁
27.06.2017 16:32
本文来源: 林业网
绿色梭梭扎根荒漠戈壁 脸庞晒得黝黑,大手粗糙有力,穿一条打着补丁的迷彩裤,袖子高高撸起——记者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沙海中见到苏和时,心中有些疑惑:这不是一位普通的农牧民吗?他真的是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一位退休的正局级干部?
在这片土地上,70岁的蒙古族老人苏和已经耕耘劳作了14年。2004年,苏和主动申请、提前两年退居二线,放弃在城市安逸舒适的生活,带着老伴德力格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额济纳旗,来到荒无人烟的西夏古城黑城遗址脚下,冒着风沙和酷暑,在荒漠戈壁上植树种草、封育保护,种植了3500亩梭梭林,形成了一片绿洲。如今,苏和头发变白了,脸庞晒黑了,黑城保住了。
“我发誓要栽活一片树”
黑城是额济纳的两大风口之一。“这地方常年刮西北风,刮过来的沙子堆积得和黑城城墙一样高,眼看就要把黑城埋了。我发誓要栽活一片树,好好保护这个历史遗迹。”苏和说。
2004年春天,苏和带着老伴德力格来到沙漠中,拿出3万多元,盖起一排小平房, 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当年,他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把2.3万亩沙漠里残存的天然梭梭林围封保护起来。
这里距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有30多公里,只有一条简易的石子路。当时,他们只能每个月开车去镇上一次,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由于沙漠中没有电,照明要靠蜡烛,而且无法存放蔬菜和肉食,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用白开水煮面条充饥。
隔行如隔山。搞了几十年行政工作的苏和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同时进行多种实验,最终选择梭梭作为主要栽植树种,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
在沙漠中植绿护绿,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夏天是梭梭苗非常“干渴”、需要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常达40摄氏度以上,地表实际温度更是高得多,苏和时常顶着似火的骄阳给梭梭浇水。
荒漠戈壁没有灌溉渠系,只能靠拉水浇灌。为了节约用水,苏和发明了一种节水的灌溉方法,就是用自制的水枪直接插到梭梭的根部注水。这样做,不但减少了渗水,而且利于梭梭吸收。他种下的梭梭,成活率在80%以上,有的已有3米多高,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为降低种树成本,苏和自己建了一个梭梭苗圃。“培育的梭梭苗不但解决了自己用苗的需要,而且每年向周边农牧民提供,多的时候一年有三四万株。”苏和说。现在,苗圃里的梭梭苗绿意盎然,和不远处的黄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片林子是大家一起造的”
苏和最怕的动物,是骆驼。
嗅到绿植味道的动物频繁光顾,偷啃梭梭树,尤其是骆驼,连围栏也挡不住。一不小心,梭梭就会被骆驼啃成秃头。
“骆驼进来了,有的有记号,知道是周边哪户牧民的,我就直接给牧民打电话,请他把骆驼带走。不知道是谁家的,就引导、驱赶出去。”苏和说,“不过我们不会伤害这些骆驼。”
三分种植,七分管护。苏和夫妇每天坚持巡护。沙漠中气温很高,苏和每次背着装了5斤水的水壶出去,回来后壶必然见底,还会渴得嗓子直冒烟。
有时热得熬不住了,苏和也曾有过离开黑城的想法,但看着被烈日晒得发黄的梭梭苗,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走了,它们就活不了了,它们需要我。”
在苏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行列。神舟药业、金涛实业等一批企业,图布巴图、嘎布亚图、郭希瑞等一批退休老干部,都积极投入生态保护和建设。
苏和将社会各界热心帮助过他的人的名字,一一记在小册子上,希望后代记住这片林子不是他一个人造的,是大家一起造的。
黄色逐渐退却,绿色铺展开来,漫漫沙海中有了一片小绿洲。在恶劣的环境下,苏和和家人硬是在荒漠戈壁上栽植梭梭3500亩,形成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一大片林地,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苏和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植树造林先进个人”“时代楷模”“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他还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但他更在乎的,是“黑城植树治沙老愚公”的称号:“在我的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给额济纳的后人留下好环境,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几棵胡杨,2005年种下时只有40厘米高。”正午的骄阳下,苏和兴奋地向我们一一介绍他的“宝贝”:胡杨现在已有4米多高了,郁郁葱葱,种子压弯了枝条;还有茁壮生长的梭梭,破土而出的青草,花香扑鼻的沙枣,安卧沙地的小羊……
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苏和爱得深沉,欣慰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脚上的骨刺时而钻心地痛,他仍然坚守在这里。不远处,沙丘逼近城墙脚下,但空无一人的黑城仍然傲然挺立。一个人,一片林,一座城,这是戈壁大漠上最美的风景。(刘毅 寇江泽 林琼)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7.06.2017 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