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林业治污减霾成本低效果好

16.11.2014  09:31

      本报讯  记者周媛报道  11月3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通过对7个市(区)森林、湿地的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显示,林业治污减霾成本低、效果好。这也是国内首次评估林业在治污减霾方面的作用。

 

        评估结果显示,关中森林湿地对悬浮颗粒物的滞纳效果显著。2012年,关中地区的森林年滞纳总悬浮颗粒物(TSP)5767万千克、年湿地降尘2.47亿千克;年森林湿地滞纳和清除PM10、PM2.5、PM1.0的实物量分别为7408万千克、1359万千克、420万千克,年滞纳颗粒物的实物量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的颗粒物排放量。

 

          除吸纳颗粒物,关中地区森林和湿地对大气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吸收更为明显。2012年,关中地区的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湿地面积为14.35万公顷,每年吸收污染物总量为27366万千克,其中吸收二氧化硫25212万千克,占关中地区年排放量的54.5%。同时,关中地区森林湿地年释放的氧气能够满足3118万人一年的需氧量,年固定二氧化碳相当于1212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关中地区约55%城镇居民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固碳量能够抵消全省2012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1%,如果堆积成形的话,相当于西安城墙550米。

 

        2013年,陕西省林业厅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的功能进行了评估。评估范围包括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杨凌、铜川、渭南、韩城7个市(区),主要针对森林和湿地两个方面。森林评估指标包括净化大气环境和固碳释氧两个类别5个分项,湿地评估包括净化大气环境、降解污染物和固碳释氧3个类别4个分项。

 

      目前,关中地区的森林大多始于1999年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林木普遍处于幼龄期或近熟林阶段,人工造林在森林结构和组成上通常过于单一,短时间内治污减霾的效果未能发挥到最大,未来效果将更为显著。(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