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林业发展凸显绿色惠民新特色

28.09.2016  15:34
 小暑节气,一年中最炎热之时。生态福利与美丽中国主题论坛如期在爽爽的筑城召开,拉开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序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中国惟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这是北京林业大学连续第六年举办主题论坛。它已成为国际论坛的保留论坛和特色品牌。

  供给生态福利,增加绿色惠民⋯⋯这届论坛的核心议题更加接地气、贴民生,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与公众百姓息息相关,充分反映出了林业发展的新特色。

  林业的目的是绿色惠民

  贵阳国际生态中心2楼的舞阳河厅,座无虚席。

  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率先登台发表了主旨报告。他强调,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张鸿文说,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赋予了林业部门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国林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1.66%,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缩减,成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全国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2407处,面积达21.75亿亩,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50%的自然湿地。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林情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全国森林覆盖率居全球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近1/5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危害,影响6亿多人。全国有5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受到威胁或处于濒危状态。木材对外依存度达近50%......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植树活动

  张鸿文说,加强林业建设,就是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绿色惠民,是我国林业人提出的新口号。张鸿文称,“十三五”时期,全国林业系统将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要任务,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他提出的两个数据让人振奋:力争使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到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

  他说,要把加强资源保护放在首位,让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组织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将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把8亿亩湿地全面保护起来!加快建立一批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公园,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张鸿文的话掷地有声。

  加快国土绿化是重中之重。张鸿文说,要坚持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步伐,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积极开展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和退化林分改造,加强混交林和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着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增进绿色惠民是全国林业系统的共同目标。张鸿文指出,要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生态福祉。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同时,加强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开放合作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林业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表现出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特点。张鸿文说,要加强与林业发达国家、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林业先进技术,主动与欠发达国家分享我国林业发展经验。认真履行涉林国际公约,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引导鼓励林业企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提升我国林业对外开放水平。

  张鸿文说,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林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惠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

  生态健康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龚建明的演讲,直奔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与全面小康的主题。

  龚建明说,生态健康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新概念。它首先是从生态系统自身开始,进而发展到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不断拓展延伸。广义地讲,生态健康指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健康,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包括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以及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等多方面的内涵。

  “生态系统的健康支撑着人类的健康。没有生态系统的健康,难以维持人类的健康。”龚建明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健康的破坏,进而成为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据今年5月23日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的《健康星球、健康人类》报告,全球生态健康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2012年,全球约有1260万人的死亡与环境恶化有关。空气污染导致死亡人数每年高达700多万。只有大力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生态容量,才能夯实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龚建明严肃地说,由于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进入生态健康的高风险期。大气、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当清新空气、美丽蓝天和干净水源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生态健康前所未有地变成了中国人的首要追求,成为了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成为了中国人幸福追求的基础条件。

  “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新理念,构建生态健康保障新体系,提供最好的生态公共产品,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龚建明强调。

  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维护生态健康、推动绿色发展,既是应有之义,又是必然选择。龚建明指出,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任务,从体制、政策、管理、技术的变革着手,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生态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

  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龚建明说,要注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增加人类福祉的效益。

  龚建明指出,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构建生态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生态健康产业是外部性的产业,涉及水、土、气、矿、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整,急需唤起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科研机构等对生态健康产业的关注,加大社会资源的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由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运作、民众参与、舆论推动的全民生态健康产业构建新格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形成多维度、多产业的协同,延伸包括生态修复、生态康养、环境健康等在内的大生态健康产业链条。

  农工党中央从2004年创办“中国生态健康论坛”举办了10届,探讨生态、资源、环境、健康方面的前沿议题。从2008年起,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0个部门,连续举办了9届的“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每年在全国31个省市的400多座城市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国内面向公众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主流平台;去年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生态与健康研究院”,开展生态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理论、总体战略、政策措施研究创新,探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布局、结构、路径和基本制度等若干重大问题。龚建明说,生态健康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他希望协同更多的力量,共建生态健康智库平台联盟,积极开展生态健康领域的理论探索、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形成生态健康创新实践的“统一战线”,把生态健康创新与实践推向新的台阶。

  龚建明特别强调,结合生态保护做好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希望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参会的嘉宾

  为人民创造更多生态福利

  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论坛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说,这些要求的本质是强调在改善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公众的生态服务、生态供给,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生态福利。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他的倡导下,论坛主题确定为“创新生态修复,供给生态福利”。这一主题突出了生态修复在实现绿色惠民、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地位,回应了人民群众关于生态产品和生态福利供给的现实需求。

  在论坛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看来,制度创新是供给生态产品、创造生态福利的重要一环。作为生态治理能力建设的硬任务,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治本之策的关键所在。

  宋维明说,生态产品的供给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态规律,从政府主导、抢救式、应急式的供给方式向长效治理体系转变,拓宽政府、市场、公益的生态供给路径;以生态产品构建系统的资源约束、空间管控制度,促进微观治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形成有利于生态产品供给的产业结构、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在谈到新常态下生态福利需求的基本特征时,宋维明说了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福利的绝对需求更加强烈。伴随大气、水体、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公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健康福祉,生态产品供给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由此产生了公众对生态福利的强烈绝对需求;二是生态福利有效需求不断扩大。有效需求指公众愿意支付一定货币来获得生态福利的需求。在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增强的背景下,人们更愿意支付一定量的货币来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森林疗养产业、室内环境健康产业的井喷式增长就是明证。

  “这要求我们按照‘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打破既有的思维束缚,进一步创新制度环境,有效拓宽生态福利供给路径,从而实现协同共赢”,宋维明说。

  他接着指出,当前有必要、也有条件创新制度环境,拓宽生态福利的供给路径。对此,他做了三个方面的阐述。

  第一,政府主导的抢救应急式生态福利供给,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方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能满足需求,二是提供的效率相对较低,三是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容易导致社会公平的损害等。

  第二,信息技术、契约意识的增强使得通过市场提供生态福利变得更为可行。随着信息手段的发展、社会契约精神的提高,经济激励手段所需的监督成本、契约成本等交易成本大大下降,使得通过市场来提供生态福利更为可行。

  第三,公众生态福利责任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主动认识到自身在提供生态福利方面需要承担责任、义务,愿意为生态公共产品提供资金、行动等支持,使得生态福利供给方式更具多元性。

  如何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拓宽生态福利供给的路径?宋维明的回答是:生态福利供给的政府路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系统性、有效性、公平性。政府的生态福利供给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地,倒逼政府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协调,解决负向激励制度的“发展强、保护弱”的不良倾向;另一方面,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机制,选用税收、补贴、交易等市场为基础的政策。还可以将政府直接生产转化为政府出资、市场提供。在公平性方面,则需对生态福利的提供者进行合理补偿。

  宋维明认为,生态福利供给的市场路径,需要搭建制度平台和交易机制。碳排放交易、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认证等方式,有利于企业、公众购买相关的权利或资源,从而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政府进一步创新制度环境,搭建交易平台,切实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各方利益。

  生态福利供给的第三条道路,是推动公益路径建设和社会共治。宋维明说,这主要指社会组织、NGO组织、社区、公众参与提供生态福利。要建立合理引导公众参与、鼓励监督、主动捐赠,提供生态福利的政策环境,促进生态福利供给的社会行动体系。

  宋维明说,中国正在走一条弯道超车的绿色发展之路。只有从政策制度体系创新入手,补齐生态短板,才能促进绿色惠民,杜绝重走生态破坏的弯路。

论坛现场

  建立生态福利供给新体系

  论坛的议题包括了中国绿色发展机遇与生态福利供给,生态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与政策行动,借鉴国家森林康养发展经验,用绿水青山增加生态福祉等等。专家学者们围绕“生态修复创新”、“生态产品供给”、“生态福利创造”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众筹智力,探索建立以自然资本稀缺为出发点的生态福利供给新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新途径。

  章新胜先生既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又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他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仍准时来到这个论坛现场,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发表了演讲。

  他说,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人们呼吸的空气、摄入的水分、吃到的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产品。所以生态系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基础。他强调,世界上1/3的城市都是从受保护地区获得服务的。有超过7万种植物用于人类各种各样的药物。世界上40%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生物生态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办法实现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就没有办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GDP目前是一个相对有用的指标体系。但要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而不是简单地讲绿色经济。保护自然的同时,要解决经济和社会的需求。美丽中国是中国发展的新目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都是我们需要的。他说,“这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愿景是一致的。130个国家政府及非政府的代表非常认同这一愿景。

  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说,生态文明社会要给老百姓创造生态福祉、提供生态福利。我们需要反思,除了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福利以外,人类在做什么?是在享用、破坏,还是在保护、建设?过去已经破坏了很多,今天必须搞生态修复。同时,生态修复也是创造生态福利的手段。如果保护生态的结果使得经济下滑,那么这样的“生态文明”是不可能取代工业文明的。要创造生态福利,使老百姓共享生态福利,使生态福利能够持续地增长。这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习总书记指出了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很多地方的绿水青山还不是金山银山,还是相当贫困落后的地区。这就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可以享用的金山银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经济学家李周研究员说,我们面对的严峻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资源。首先要设定资源利用的红线,要有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把产权界定清楚;其次要培育生态道德。人类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但人的心理欲望是无限的。生态道德解决心理的欲望引发的各种危机。生态道德的提出,将人与人的道德拓展到人与自然的道德,以此来培育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强调,要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把生态红线做硬做实,建立生态补偿和赔偿制度,形成科学的生态监测体系和评估方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运用生态法制来守住发展绿线。用生态法制来加强生态管理,实现经济增长。一是建立和应用生态资产的负债表,二是构建生态资产变化的建设体系,三是认真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日本森林保健学会理事长、东京农业大学教授上原巖先生说,1999年日本森林学会提出了森林疗养,主要用于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老年人及小孩子等。到了2003年,日本的森林疗养学会将其拓展为人们的调整和放松。先是利用日本资源非常充足的森林区域,后来则用被一定程度砍伐的森林区域来进行森林疗养。通过森林疗养,一方面使得人们享受森林,另一方面也唤起人们对森林的热爱。这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重大理论成果支撑绿色惠民

  在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发布了两项最新研究成果,为绿色惠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生态建设思想。北京林业大学专门组建了“两山”项目团队,系统研究总结“两山”思想体系及其理论涵义,对有关实践探索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共性规律。

  经管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称,项目组重点梳理了“两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两山”论断的内涵及理论;总结浙江、云南等地的实践探索,检验完善构建理论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用“两山”理论指导实践”的政策建议。

  项目组多维度地解析了“两山”论断的理论内涵。专家认为“两山”论断是辩证统一论、生态系统论、顺应自然论、民生福祉论和综合治理论的有机结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要求。专家强调,要努力跨越“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传统消耗型利用发展初级阶段,要加快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更高阶段的转型。

  研究人员分析了实现“两山”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微观经济学层面的理论分析,专家认为社会对绿水青山需求驱动、国家绿色发展公共政策导向、绿水青山资源非消耗型利用技术的进步、生态产品服务市场化的进程是“两山”转型发展的关键主要驱动要素。

  项目组研究提出,自然资源产权的明晰是“两山”理论制度构建的关键任务之一。研究认为,自然资源产权的明晰,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和生态产品供给都有重要影响。要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产权的明晰在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基础性地位。要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自然资源经营主体。

  专家们提出,各地应将“两山”之路与产业绿色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项目组通过剖析浙江、云南等多地实践探索,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环境,探索适应不同产业和经营主体的生态友好型和环境保护型发展新模式。

  构建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北林大专家们奉献的又一理论成果。

  2015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提出,要根据领导干部任期和职责权限,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专家认为,全面客观地量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履职履责情况,有助于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严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责任体系建设,弥补过去单一考核体系未能考虑经济牺牲生态的不足,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改变政府环境责任无人问责、环保政绩考核无从落实的局面。

  北林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资源与环境审计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构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并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问责制度。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领域。该中心从森林资源资产入手,构建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管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说,中心构建了森林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统计表,严格以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家及地区发展规划为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整理总结了目前学者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现状和提出的研究方向。通过分析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所应承担的责任内容,借鉴企业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借鉴了大量森林资源审计、资源与环境审计、领导干部审计、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及森林资源资产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中采用的评价指标,特别是涉及到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面的指标,构建了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据了解,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构成。6个一级指标覆盖了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森林资源资产培育、森林资源资产利用、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质量、森林资源资产保护情况、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等多个维度的评价。

  “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一级指标由5个评价指标支撑,涉及森林权属法律制度框架实施效果、森林管理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框架和实施情况、人力资源培养政策机制等方面。

  据了解,五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森林资源资产培育”重点衡量森林资源有效培育量、土地利用程度和森林培育成果、森林生长速度及恢复补充和永续经营等二级指标;“森林资源资产利用”由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更新3个程度,以及旅游环保关系的协调性、森林旅游的可持续性等为二级评价指标;“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质量”侧重衡量造林质量、幼林抚育质量、森林资源质量、保护区建设效果、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森林资源资产保护情况”考核森林火灾防范抢救措施有效性、森林防火成效、森林防火体系的健全度、造林任务完成情况等重点指标;“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由社会价值、旅游区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精神文化满足度、居民满意度、生态价值等二级指标组成。

  专家们强调,“领导重视,绿色惠民才能落到实处。”(A01)

来源:绿色中国2016第8期                    作者:铁铮 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