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10年恢复湿地4.09万公顷 黑水绕绿洲 戈壁百鸟鸣(美丽中国·夏之湿地)
城郊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湿地里栖息的天鹅。
工作人员在监测植物固定样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保护区的数量稳定增长。
湖风微凉,走进一人多高的翠绿芦苇荡中,布谷、喜鹊、鸬鹚……鸟儿们啁啾咿呀地鸣啭,伴着蝉鸣,在耳边缠绵。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就是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河西走廊大漠千里的戈壁滩深处,守护着我国西北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是以黑鹳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和鸟类迁徙重要通道和栖息地。去年11月,该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经过10年治理和生态修复,张掖境域内湿地面积增加了4.09万公顷。
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节点,生活着28种珍稀濒危动物
“今年,我们在保护区发现了500多只黑鹳。”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周全民告诉记者,黑鹳在全球也不过2000多只,珍稀程度并不亚于大熊猫,近几年黑鹳在保护区的种群数量稳定在300只以上。
依赖于国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道所经之处,连片的湿地孕育其中。这道涵养水源的生态安全屏障,也在全力阻挡着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占地4.1万公顷的黑河湿地,处于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是我国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节点。
黑河湿地位于黑河中游,属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这里也是全球8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中亚通道的中转站和停歇地。多年观测显示,在黑河湿地栖息的豆雁、灰鹤、灰雁和普通鸬鹚等鸟类数量,均占到了东亚种群总量的5%以上。在纵横交错的沼泽草甸间,分布有28种珍稀濒危动物。今年4月,有专家在湿地内意外发现一只大红鹳(火烈鸟)在河中悠然觅食。而据记载,火烈鸟在我国并无分布。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家园,臭水沟上建起了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博物馆中,一片仿真的芦苇丛里,尚薇作为讲解员,正在为参观的小朋友们介绍湿地常见的鸟类。
尚薇说,要是在几年前让她到这里工作,她会断然拒绝。因为在六七年前,这里还是张掖城北的臭水沟,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如今这里改造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据介绍,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甘州区,因为黑河湿地的修复,大气平均湿度上升了3%,这在年降水量不足160毫米的张掖,十分难得。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家园。”张掖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修复“一湖山光、半城芦苇”的美景,张掖市投资10多亿元,争取到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资金补助等项目17项。为保护湿地多样性和鸟类的栖息环境,张掖建立了重点湿地保护点9个,封滩育草9000亩、疏浚水系37.6公里。
“张掖境域内湿地面积由10年前的21.04万公顷增加到如今的25.13万公顷,增加了4.09万公顷。在全球湿地逐渐退化的趋势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黑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阎好斌说。
湿地保护的关键是水——有水就是绿洲,没水就是沙漠
其实,黑河湿地的保护工作,始终离不开的关键因素还是“水”。张掖人很清楚,这里有水就是绿洲,没水就是沙漠。
“但是,现在湿地水循环却处于负平衡的状态,尤其是到了黑河每年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阶段,黑河对周边湿地的地下潜流侧向补给和地表水补给严重不足。”周全民告诉记者,目前湿地地下水位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会加速绿洲外围尤其是北部荒漠区的防护林及植被退化,外围湿地被沙化侵蚀。
在高台县碧波荡漾的大湖湾畔,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面对眼前的玉米地,无奈地告诉记者:“在湿地保护区内种玉米,即使产量再低,也很难让周边的农户放弃这种农耕方式。”
退耕还湿,也是黑河湿地保护工作的难点所在。
“深处西北内陆的张掖,是传统的农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高台县湿地局局长张汉军告诉记者,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湿地周边居民肆意改变天然湿地用途,或者在湿地区域进行农业活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为加强湿地资源管护工作,张掖市一方面全力清退非法侵占湿地的耕地,出台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通告》,还专门成立了湿地公安派出所,同时,对主动配合退耕还湿工作的农民,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并根据其意愿安置进城就业。近年来,保护区共退耕还湿36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