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和“美”的追求

27.10.2015  15:25
绿”和“”的追求 ——山西国有林场生态探索   这是一片以“黄”和“灰”为底色的土地,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绿”和“美”的追求。65年间,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最终从“不毛之地”蜕变成了“塞上绿洲”,森林覆盖率从0.3%上升到54%。
      一位退休场长眼中的生态变迁
      深秋,右玉县油坊国有林场里,小叶杨叶片泛着金黄,翠绿松柏穿梭其中,层层叠翠。但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沙进人退,民生艰难。油坊林场原场长张宏世亲历了这场生态变革。
      右玉距毛乌素沙漠不足100公里,又是晋蒙交界的风口,土地沙化面积高达76%,种树绝非易事。“右玉种树最大的困难是缺水,肩挑马驮提水上山,常常一担浇下去,瞬间就没了影。”张宏世说,头两年,林场职工在沙地不停地种树,结果辛苦种下的树不是被大风连根刮起,就是被黄沙掩埋。在树种选择上,只有小叶杨活了下来。
      谈到种树的艰难,张宏世感慨,右玉低温能到零下40摄氏度,冬天一冻,树就“啪”的一声裂开了,除了小叶杨,其他树种都难以立足。林场职工和当地干部群众艰难探索,最终确定了乔灌木联合固沙的办法,大面积种植沙棘、柠条等耐旱固沙植物,林草结合、立体种植,才实现了“绿龙锁黄沙”。
      “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这里的环境有了大改观,很多原来成活不了的树现在都能活了,如今林场还种起了连翘。今年春天,就刮了一次沙尘。”张宏世说。
      小叶杨树阻止了沙漠东移南侵,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如今,大多数小叶杨树已经退化,变成病虫害频发的“小老树”。国有林场的职工和科技工作者又开始改造“小老树”,在小叶杨树下栽植樟子松、油松等,实现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一位在职工人心中的林场改革
      从1980年至今,54岁的胡岗已在山西金沙滩林场安疃管护站工作了25个年头。他对国有林场改革有着新的期待。“目前,我们林场待遇还不错,管护站的生活条件也很好,希望未来改革能够给林场建设带来更多好处,给职工带来更多福利。”胡岗说。
      10月8日,山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审议讨论《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山西国有林场改革中努力“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加强资源保护、加强资源培育、加强资源管理”,同时努力增进林场职工福祉。
      “目前山西国有林场绝大部分还是自收自支性质,与所承担的生态建设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信息产业科科长卢居峰表示,山西全省现有36个全额财政保障林场,67个差额预算林场,164个自收自支林场(其中省直136个)没有固定保障,林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国有林场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需要完善政策保障。”卢居峰说,应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带动社会和林农造林积极性,让绿色和生机更好地延续。(记者  李慧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