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姿的“自然城邦”
当整个世界步入现代社会以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想方设法让生活更加舒适便捷,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则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线。但是真正走入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其实很快就会发现,自然界里的万物也有着和人类同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们以自身独有的生活习性和繁衍方式,书写地球生命的壮美与诗意。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一些“好事者”,乐此不疲地关注身边万物的成长,并且躬下身子,细致观察,以友善、恭谦之心和动植物们结交朋友,并用手中的笔记录它们的行踪,热情地歌颂大自然的坚卓与伟大。美国田纳西州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哈斯凯尔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在《看不见的森林》这部具有生态学与文学双重特色的作品里,忠实地叙述了自然界物种之间鲜为人知的生存之道。
哈斯凯尔是一个学识渊博、具有人文情趣的学者。他的文笔细腻、语言生动、科学表述准确。
按理说,哈斯凯尔的专业是在大学校园里从事生物进化与动物保护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才是正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那种曲高和寡的文献研究,而是饶有兴趣地把眼光投向了大学附近的一小片森林,并将其命名为“坛城”。在“坛城”这座“自然城邦”里,哈斯凯尔密切关注着动植物在四季的生存方式以及它们的生老病死。随后,他将观测感悟整理成教学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而所有资料汇编一起,就有了这本《看不见的森林》。
《看不见的森林》一经出版,就引起美国各界的关注,并且获得多个奖项。如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学院最佳图书奖、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最佳入围作品、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等。
众所周知,这种生态与人文跨界的作品,想出彩实属不易,不仅要考验作者的科学认知,还考验着其人文素养和文字功底。此书之所以斩获诸多荣誉,一方面表明本书内容与文笔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也表明自然生态之问题,已经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被全社会所关注。
正如本书副标题“林中自然笔记”所言,这是一本生态观测笔记。书中,身为生物学家的哈斯凯尔,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观测中,试图揭开森林里动植物的生长、生存规律及其未来的命运。“坛城”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城邦,也是整个自然界的缩影。书的每一章节,都以一次简单的观测结果作为行文之起点,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等。
通过这些观测,哈斯凯尔编织了一张动人的生态网,向人们耐心解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相互依存的科学结论,并剖析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他每天都会在这座“自然城邦”里漫步,梳理动植物之间盘根错节的敌友关系。每一次踏进“坛城”,对哈斯凯尔而言都是一次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对谈。阅读本书,我感觉经历了一次探寻物种奥秘的旅行,而哈斯凯尔则像热情洋溢的导游,带领我们探索大自然中的奇闻趣事。
在严寒的冬季里,植物们是如何“死而复生”的?哈斯凯尔在“冬季植物”这一章节中认为,那些外表枯槁的乔木和灌木,其实每根枝条和树干外面包裹着活体组织。他的结论是:在霜冻来临前的好几个星期,植物就开始准备过冬。“他们将DNA和其他精妙的结构转移到细胞中心,然后用保护层包裹起来。细胞变得又肥又大,这些肥大细胞中的化学结合物改变了性状,以便在寒冷的温度下能继续流动……变形的细胞厚实而柔软,能够化解冰晶的锋芒,不受丝毫损伤。”
在哈斯凯尔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物种,都有着独特的生存之道,死而复生的现象,在植物界比比皆是,可是科技发达的人类,对此却一筹莫展。
《看不见的森林》构建起了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城邦”。在这里,动植物相互依存,却又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生存,这里有宁静也有喧哗,有强者也有弱势,有丰饶也有贫瘠,有尊贵也有卑微。在这座“自然城邦”里,哈斯凯尔丝毫找不到人类的高贵感和优越感。本书给我们的启迪是:在大自然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种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自以为是的人类,若打破物种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h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