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舞台,演绎你们眼中的精彩”

25.12.2014  16:55

——记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部基层国学教学活动

来源:新华网 2014-12-24 李奡 王展硕

  窗外是满目的苍山白雪,一条狭窄颠簸的土路绵延通向前方的山沟,静谧的暖阳一丝不苟地守护着这座“留守”的村庄。“要下山了!”司机师傅朝后向这一帮大学生志愿者吼道。他们攥紧演出用的物资,随着行车无节奏地晃动。

  四个月来,这帮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教师每周五都会从自己学校急匆匆出来,赶上这趟通往湟中县城与水滩村之间的唯一一班公交,前往水滩小学为孩子们讲国学课。水滩小学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往北10公里的水滩村,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全校5个年级、130多名学生、7位老师。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外出务工。因为学校和家庭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交不起每天6元的午餐费,中午围着火炉泡一包方便面,或者是就着学校发的牛奶吃一个大馍馍。也许由于轻度的营养不良,这些孩子比城里同龄的孩子要矮一个个头,但是他们求知的双眸是明亮的,他们笑容里的高原红是醉人的。今年9月,这帮孩子迎来了新的一批清华大学的志愿者老师,他们热情而又严谨,幽默而又严厉,他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解国学经典。诵读千古美文,聆听古诗书韵,孩子们在国学的殿堂中树立“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伦理道德观,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

  12月19日这天,经过一个学期的国学学习和历时三周的精心排练,水滩小学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传承经典,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国学学习成果汇报演出:湛蓝的天空是穹顶,明媚的太阳是灯光,辽阔的苍山做背景,肃穆的黄土做舞台。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小演员”的感觉,水滩小学的老师将几块旧针织毯缝合在一起作为红毯,清华的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一块展板作为背景墙。当孩子们看到清华老师抱来的演出服时,整个校园都沸腾了,他们从来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穿到这些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服装。然而令人酸楚的是,整个湟中县只能借到这几十套儿童古装演出服。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感受到这次正式表演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为了不让这些满心期待的眼神失落,老师们把一套衣服拆分成上衣、外套、帽子、头巾好几部分分给好几个学生。一个年级演出结束后,同学们会争着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换给其他年级将要表演的同学穿。看着孩子们的懂事、善良,老师们的心中都很不是滋味。

  孩子们现场的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年级同学以团体操的形式表演了《三字经》,作为最小的表演者,他们专注而又略带拘谨地唱着《三字经》,摆着小脑袋,翘着小脚丫,萌翻全场。三年级的同学则用彩砂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千字文》。四年级同学用歌声和舞姿演绎《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歌声婉转,舞姿优美。而五年级的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论语》课本剧——《孔门弟子大PK》,戏剧性地让孔子和众弟子穿越到了现代,演绎了孔门弟子为争取随孔子前往斯坦福大学讲学的机会,通过自我推荐、各言其志、孔学展示三个环节进行学术大比拼的故事,妙趣横生。

  看着孩子们穿着他们梦寐以求的服装,手持麦克风,在庄重的红舞台上或拘谨或自然地表演,清华的支教老师们热泪盈眶。“与物质上的捐赠相比,这些孩子更需要一个愿意陪伴、聆听、指引他们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湟中一中和职校开展正常教学工作之余,每周五都会来这里讲国学。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不缺少认同他们的观众,而是缺少能够发挥他们自己的舞台,和愿意为他们搭建舞台的人。我们愿意成为这个舞台的缔造者。”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王展硕这样说。在这样的高原寒冬,在这样一所乡村小学里,谁说留守的农村孩子就不能演绎出人们眼中的五彩缤纷?为这些留守儿童们播下一粒种子,陪伴着他们一起成长,最终把他们送上更高更美的舞台,这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西部基层半年的辛勤付出,也是他们应得的褒奖。

  自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连续组建16届研究生支教团,向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贫困县、乡输送了218名志愿者,共累计服务时间超过650万小时。16年来,志愿者们秉承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勤恳工作,用实际行动改变我国基层教育的现状,推动当地教育、科技、文化乃至经济建设的发展。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