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 | 《结构化学》:让德育贯穿专业基础课
《结构化学》是我校理学院化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院级精品课,也是化学类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由路慧哲副教授负责授课。路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爱国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课本的知识点中加以讲述,分析知识点所蕴含的辩证关系,把本身晦涩难懂又星星点点的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运用逻辑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既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更自然、和谐。”路老师说。
图为路慧哲副教授
弘扬中华文化 激发爱国热情
在结构化学的教学中,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列举我国近代在此方面有突出影响的科学家,借助学生普遍具有的对科学家的崇敬心理,以及藉此产生的强大感染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上过课的同学纷纷表示,在课上了解到我国好多奋斗在科研前线却被忽略的工作者们,如卢嘉锡、唐敖庆、虞福春等著名科研人士,了解了他们在结构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对他们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上过结构化学课的同学说,在讲到分子对称性的时候,路老师引用了两篇回文诗来介绍对称,一方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乐趣中让大家感受到结构的对称性。有的同学还记得诗的内容:“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回文后为“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在课堂上,大家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也由此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增加了对祖国的自豪感。
掌握科学方法 辩证看待问题
《结构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课程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建立空间结构的模型。路老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授其中“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成果较为显著。“一切微观的客体,包括实物和场,都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这通常称为‘波粒二象性’。”按照大家一贯的思维很难理解,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也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由此,大家也很容易理解了抽象的化学概念。
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过程中,路老师对于分子、原子的从无到有,从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逻辑思维的建立,鼓励学生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同学们反映,他们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增强了思维能力,并且,用辩证法讲解化学,让化学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不会产生歧义,而且大家对科研产生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一味吸取前人的知识,而是辩证的看待问题,有选择的汲取。正如路老师所说:“学生只有产生这样正确的观点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科研、生活中用正确的物质观来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并能够同伪科学作斗争。”
尽职言传身教 引导价值取向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路老师对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认为: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在工作方面,路老师尽职言传身教,树立起榜样作用。
路老师课下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动态,积极解答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不露痕迹,由学生自己来体验,感受教育。同学们在与路老师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格熏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