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 曹政)2011年到2015年,古都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焕发新生机,一连串上扬的经济数字折射出过去5年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态势。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北京经济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量提升”的显著特征。2011-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预计“十二五”时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科技兴 创新旺 北京经济创新驱动
0.5毫米厚的玻璃基板薄如蝉翼,却足足有几人宽。生产线上刚推送出来就被数十台机器手臂精准地抓取、旋转、滑动。半个足球场大的生产车间里,这些高难度动作每天接连上演。北京亦庄的这条生产线已经成为京东方最重要的一条。更重要的是,北京成为其研发和营销的大本营。
时间回到2005年,京东方自主建设的北京第5代TFT-LCD生产线在亦庄投产,中国实现液晶显示屏自主制造“零”的突破。此后,连续多年几亿到十几亿元的研发投入,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全球每10部液晶屏智能手机,有2块屏幕出自京东方。每10部液晶屏平板电脑,有3块使用京东方屏幕。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十二五”时期,像“京东方”这样的高新企业在京城大地上演耕耘与收获的故事。
“科技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拿出北京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成绩单:2011-2014年,全市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5%,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5.82%提高到2014年的5.95%。在此期间,企业科研投入强度也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1%,这笔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0年的0.9%提高至2014年的1.18%。
结构优 质量高 服务型经济特征巩固
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于2014年突破2万亿元,达到21330.8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全市人均GDP由2010年的1091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16278美元。
首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自2006年开始,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在7成以上;而到了2014年,这一比重又升至77.9%,较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支撑这些数字的,是一大批“高精尖”产业。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批发零售业成为经济占比最高的服务业行业,北京服务业的“含金量”更高了。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88.4亿元,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成以上。
2011-2014年,北京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2%、10.7%和10%,这三个数字全部高于本市第三产业平均增速。去年,三个行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分别为9.8%、8%和7.8%,比2010年分别提高1.2个、1.2个和1.1个百分点。
也是这4年,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成为了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0.8%和1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7.1%的增速。
收入增 消费涨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所有监测地区中第一个超过去年全天消费金额的地区、北京销售的商品由北京买家买走的最多、无线消费的比例最高……11月11日,在“天猫记录”中,北京就连连拔得头筹。
“双11”的消费热情越点越旺,也侧面印证了这样几个指标: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9073元提高至2014年的43910元,年均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3262元提高至2014年的20226元,年均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
兜里揣着更多的银子,居民的消费意愿也提高了。“十二五”时期,全市最终消费率稳步提升,由2010年的56.9%提高到2014年的62.5%,消费主导地位愈加明显。2011-2014年,消费需求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4.4%,高于投资需求45.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深化改革步伐加快,民间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实现民间投资2620.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4.7%,比重较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完成民间投资2342.4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