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宜业宜居 六成以上产业人口区内居住
全球最大屏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北京经开区企业京东方手中。
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北京经开区迭代升级。
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LED显示芯片市场被搬迁到北京经开区的企业——集创北方公司占据。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16日电 (陈建 付宁)为了让投资兴业的人才找到归属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多渠道、个性化解决重大产业项目人才住房需求。来自经开区管委会的统计,62%的产业人口居住问题在经开区内得到解决。与区内7万多家企业做“邻居”的,还有青头潜鸭、大鸨、白鹤、猎隼、东方白鹳等一批国家级保护动物。
10年来,北京经开区推动产城有机融合、互为促进,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质量,继续当好“没有城市病”的标杆,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从2012年到2021年,北京经开区在约10年时间里,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连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直逼6000亿元,翻了一番多,体量稳居全市第一。
产值翻番的背后,不是发展产业“大而全”,而是“专而精”。到2021年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对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97.7%。
新冠疫情没有阻挡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落地北京经开区。阿斯利康、GE、瓦里安、小马智行等外资企业先后在经开区设立海外总部或研发总部,中法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奠基,海斯坦普、采埃孚等汽车产业链中的高端零部件企业建成投产,赛诺菲新一代胰岛素大品种落地,拜耳4条现代化生产线开工,GE全新超高端CT机投产……目前,经开区已经吸引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40多个项目入驻。
2021年,北京经开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200多个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一。智能制造成为经开区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跳板”,小米黑灯工厂里每秒钟可以下线一部智能手机,经开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占北京市总数的三分之一,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中有三分之一来自经开区。
去年,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继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之后的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迭代升级,新能源整车企业项目落地,氢能产业联盟加快筹建,海斯坦普、麦格纳等汽车产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相继入驻关键零部件产业园,不断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向整车厂的供应速度;
疫情下,北京经开区聚集了包括拜耳、泰德、同仁堂等1700余家企业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新型显示领域,在“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设想变为现实基础上,加快布局超高清显示、近眼显示等技术赛道。全球每4块显示屏里就有1块来自经开区企业京东方。去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应用领域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
如果说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硬实力”,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则是“软实力”。经开区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成为全国首个行政许可权集中度最高的区域;在全市率先推行“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等改革,让手续更简、环节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开展首席审批师改革,实现跨领域、全环节、一个人、一次办;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改革,率先探索“备查制”改革,企业准入准营进入极简模式;陆续推出“小亦教您办”“小亦带您办”“审批慕课”“线上踏勘”“容缺办”“网上办”“远程办”等各类便民措施,网办率实现100%,全程网办率92%,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办事的感知度、满意度。
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居
与北京经开区7万多家企业做“邻居”的,是青头潜鸭、大鸨、白鹤、猎隼、东方白鹳等一批国家级保护动物。
鸟类对生态环境变化反应格外敏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据调查,截至今年5月,亦庄新城范围内共记录鸟类306种,为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的61%,成为北京经开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完美注脚。
同时,调查还记录到兽类18种、爬行类动物12种,共吸引了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落户”;共记录植物357种,占北京种子植物121科616属1572种的75%,包含国家级一级保护植物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北京二级保护植物5种。
凉水河经开区段每年都能欣赏到大批鸟类水中嬉戏的景象。经过10多年来持续治理,到2020年,凉水河经开区段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之一。这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首次荣获该称号。
10年前,京东方8.5代线作为当时全北京最大规模的单体电子项目即将落户经开区之际,便配建了日产水量4万吨的再生水厂,实现了再生水供应,顺利引进该项目落地投产。
目前,北京经开区配套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厂、2座再生水厂,实现全区雨水分流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等均为100%。据测算,区内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工业用水总量的55%以上。
这也直接让经开区在产业加速落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实现水耗大幅降低。截至2021年,北京经开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已连续7年保持在4立方米以内,仅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3,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生活 留住人才
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光,有硬件还不够;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用得起来,还得讲究“软实力”。宜业宜居成为北京经开区面临的关键考题。
“10年来,北京经开区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质量,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景观靓城、文化兴城……亦庄新城也是“公园新城”,仅“十三五”时期就建成5个大型生态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6%,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70%。
亦庄新城的瀛海镇,北京市首个百万平方米的新型国际人才社区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经开区“人才矩阵”配套服务的关键一环,吸引全球人才聚集。
“条件好,生物医药园的研发共享平台节省了企业的研发资金;人才氛围好,汇聚了最高水平的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好,创业扶持政策很多。”6年前归国创业的索真医学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陈谦,细数选择经开区的原因,正是这些为他回国带领团队专心深耕分子遗传学领域科研创新免去了后顾之忧。
多样化的人才层次与类型,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中坚支撑力量。北京经开区聚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明显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遴选支持高水平留学回国创新人才。
目前,北京经开区已基本形成以院士为领衔、以“亦麒麟”人才为中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重要支撑的人才队伍梯次,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截至2021年底,经开区人才总量达32.63万人,人才贡献率达到63.35%,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为了让来经开区投资兴业的人才找到归属感,经开区积极构建以区级平台为主、市属国企参与的住房供应体系,多渠道、个性化解决重大产业项目人才住房需求。数据显示,62%的产业人口居住问题,在经开区内得到解决。(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