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组团式”援藏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升级”

27.09.2017  23:45

拉萨市人民医院。

拉萨市人民医院急诊楼。

拉萨市人民医院就诊大厅。

新增设的透析室。

  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27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用2年时间将其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未来,该院将建成在中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符合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全区一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综合性医疗中心,发挥“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的兜底医院的作用。  北京“组团式”援藏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升级

北京医疗援藏超常措施创三甲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中组部首倡并与国家卫计委组织指导的新的卫生援藏方式,是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兴边富民战略决策的重点任务,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标是“两降一升三不出”,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到2020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 

  “组团式”援藏,确定北京等7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7个地市人民医院。其中,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不仅是拉萨市属的唯一综合医院,而且是自治区“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之一。 

  今天,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已经顺利通过自治区三甲医院的评审,率先在西藏自治区七地市人民医院中完成三甲创建。 

  “用2年时间将拉萨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卫生局党委书记方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直接以国家标准确定援助目标,将援助实效定位于提高当地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由输血转变为造血。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医院基础设施、学科建设上台阶  

  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曲达在谈到医院时介绍,该院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礼炮声中诞生,当时为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门诊部,1962年更名为拉萨市人民医院。经过五十八年的发展,医院已初步形成以儿科、妇产科为专科特色,其它学科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存在了与三甲标准不相符的差距和困难。如院办兼党办兼信息科,护理部承担了院感管理。临床科室仍为大内科、大外科,亚专业配备不足。各专业科室均缺乏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设备种类不足老旧与医院发展不相适应等。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分三批、48人次医务人员,根据需要派出专家组对拉萨市人民医院三甲创建推进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 

  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于亚滨介绍,自2015年8月开始“组团式”援藏以来,援藏医疗队跟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员工一起围绕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第二病区改造、急诊改造、ICU建设、门诊流程优化改造、高压氧舱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设备引进:在北京援藏资金、自治区能力建设项目、拉萨市政府的支持下,采购引进了血透水处理设备、多功能数字胃肠机、核磁以及大量急救、监护设备,价值近七千万元。 

  ——人才培养: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两年来,医院有计划的逐步增加专业学科设置,完善学科体系,现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21个,药剂、检验等医技科室7个。 

  其中,内科在原有心内、消化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呼吸内科、肾内科、高原病科,另外在医疗保健科增设了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专业,将内科体系完善起来;外科在原有普外科骨科两个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外科学组;儿科在北京儿童医院杨海明指导下,建成了高原上第一个规范的儿童支气管镜中心,以玉珍为代表的8名本地医务人员团队,完全掌握了儿童支气管镜技术,已独立完成支气管手术100余台。 

  此外,医院还新建成了重症医学科,高压氧科、血液透析室;独立设置了急诊科。 

  ——持续改进提高医疗质量:从制度建设、定期例会、财务管理、基础培训、自查整改等几个方面,建立高效工作运行机制。 

门急诊量倍增 力争成综合性医疗中心  

  记者了解到,通过全员工的努力,拉萨市人民医院目前实际开放床位增加至336张,医院门、急诊量从2012年的7.23万人次提升至2016年的14.96万人次,预计今年能达到25万人次左右。 

  谈到医院今后的发展,曲达指出,未来医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临床诊疗水平优势显著、学科专业特色明显突出、人才梯队建设合理,科研教学实力稳步提升,服务设施与流程优化改善,在中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符合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全区一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综合性医疗中心,发挥“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的兜底医院的作用。(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