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安“纳日——泸沽湖畔的母系氏族”摄影展
时间:2015年1月5日至10日(9点-17点)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展厅
纳日—泸沽湖畔的母系氏族
摄影师朱晓安历时三载,对“中国最后的女儿国”的真实记录
摩梭人自称“纳日”, 是中国母系氏族最后一块“活化石”,和都市人比较熟悉的“摩梭族”这个名字相比,他们更喜欢纳日这个称谓。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从汉代就居住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边。“摩梭”并不是中国的一个民族,而只是一个族群的称谓,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大多被归为蒙古族,云南则属纳西族。云南省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永宁乡,在四川境内则主要居住在盐源县和木里县,人口约2万多。她们的祖先属于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在元代又融合了蒙古族的血统。摩梭(纳日)保留着以“母系大家庭”为核心的母系制度,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
这种社会和婚姻形态在当今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极其少见的。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称这里为“中国最后的女儿国”。由于最近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摩梭人的传统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虽然在尽力保护这里的独特文化,但现代世界的文明还是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摩梭人的一切。母系制的基石母系大家庭开始分崩;摩梭人的心灵之火达巴教正面临绝迹;婚姻方式“走婚”被作为旅游宣传,甚至被扭曲丑化。中国最后的母系之花将继续绽放还是慢慢凋零?纳日,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关心摩梭文化的人,由此带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朱晓安将摩梭影像的创作已经三年,而且将继续持续下去。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用影像伴随纳日的命运!
摄影师朱晓安从深入十几个摩梭(纳日)村落拍摄的近千张黑白4*5大画幅底片和2万多张数码照片中精选部分作品,展览分为“母系家园”“达巴教” “血脉母女”“纳日故事”四个部分。摄影师希望通过这些质朴而细腻的影像能够更好地保护摩梭文化不被现代文明肆意破坏和影响,可以让人们更多了解和保护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延续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的存在!
而此番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朱晓安“纳日——泸沽湖畔的母系氏族”摄影展,聚集了精挑细选出的80多张关于这个神秘母系氏族的摄影作品。另外还同时展出了一部关于摩梭语歌曲的纪录片。
摄影师朱晓安是1980年生人,16岁时开始着迷摄影,19岁拜师学艺,20岁经营照相馆, 23岁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读本科,32岁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19年执着于自己的热爱,对于摄影的追寻从未停止。自从2012年第一次前往泸沽湖做摩梭(纳日)人文调查之后,他便坚定了一个想法——用平静而高品质的影像长期跟踪记录这个中国母系族群存在状态。不仅仅是因为母系制存在的特殊性,更是受到纳日质朴平和的性格以及神秘气质所吸引。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