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鉴史问廉》:“廉政文化建设的好教材”

27.01.2015  19:34

  光明网讯(记者牛梦笛)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举办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研讨会1月24日在北京举行。

  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分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8集。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该片整个拍摄制作过程历时两年,行程数万公里,足迹踏遍全国18个省区,采访专家近50人,拍摄素材两万多分钟。该片自1月9日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研讨会上,来自首都传媒界、 学术 界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鉴史问廉》给予很高评价。与会专家认为,《鉴史问廉》以中华文明和大历史的视角聚焦廉政与文明这根主线,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筛选,将古代廉政文化形象、生动、丰满地呈献给观众,对廉政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 人物 进行了充分展示,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整部作品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好看、好懂、好用,体现了 政治 的热度、文化的温度、历史的厚度,反映了我国社会当下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该片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还具有政治的严肃性和历史的严密性,是河南电视台纪录片拍摄的里程碑,实现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有益解读和积极 实践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该片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廉政文化纪录片,更是一部廉政文化建设的好教材。

  【研讨会专家观点】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反腐倡廉,根本上还是制度建设。这部廉政片子,更多说的是我国的廉政制度文化。通过影视化的方式,讲我国的反腐历史,这个能引起社会关注。《鉴史问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廉政意识,向历史和传统文化寻找资源,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可为时代提供镜鉴。

  付静(河南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职,留下大量廉政佳话和典故,如“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羊续悬鱼”“精忠报国”等,为历代百姓传颂和敬仰。这部纪录片就是采撷之手,从古代的廉政文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古为今用。

鉴史问廉》总编导、河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李青春

  李青春(河南电视台新闻专题部副主任、《鉴史问廉》总导演之一)这部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部纪录片梳理并抓住了廉政文化的实质。从传统文化中找廉政资源并不难,难的是进行全面、科学地梳理。这部纪录片聚焦廉政与文明这根主线,紧紧抓住“牛鼻子”。因为历史上百姓对廉政的向往,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正常发展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生存权、发展权的捍卫。

  高波(中国社科院廉政文化中心秘书长)为这个片子“点赞”。“这个创作团队真的蛮拼的,完全是一部视觉大片。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

  李准(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这个片子对情景再现的应用,比较真实,把讲故事和传达一种正确的思想、文化、理念结合得比较好。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

  刘效礼(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片子中的故事很遥远,但是离现实又很近。这部纪录片正反两面讲让人得到警示。《鉴史问廉》除表现名垂青史的清官,也对贪官污吏作了深刻揭露与严厉批评。

  尹晋华(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鉴史问廉》是在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高压反腐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步入历史新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要求,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该片是为了向观众传递一个理念: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