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校长张欣欣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03.09.2016  04:35

各位老师,研究生新生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科技大学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代表14000多名本科生,代表7000多名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向新入学的2583名硕士研究生和563名博士研究生表示衷心祝贺,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北京科技大学!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我们学校有一位百岁老人,他早年从事过抗日救亡运动,后来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在材料学科和历史学科均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他就是柯俊院士。关于研究生培养,柯先生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完全相同的坯料,在不同的炉窑中冶炼,由于温度、气氛、操作等不同,成品的品质、性能、色泽也不同。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培养出的人也不同。那么,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关键是具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有12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科学技术史排名第1,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排名第2,矿业工程排名第3,安全工程排名第4,进入全国排名前30%的一级学科11个。国际上,根据近年ESI数据,我校材料、工程、物理、化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均进入了全球前1%。数学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250强。这些数据描绘了一个基本画面,学校高水平、综合性的学科体系,为同学们的求索、钻研、创新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

(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要靠高水平的研究平台支撑。 我们学校有9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这里我不一一列举了。07年,学校获准牵头建设“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及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这个项目,国内俗称“大科学工程”,实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11年,学校获批建设“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高校首个冶金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年,学校牵头,带领东北大学等四所高校、宝钢等四大钢铁企业,组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学校还有很多省部级平台和若干个前沿交叉学科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以卓越的发展能力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承载了我们学校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三)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要靠高水平导师引领。 我们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求实鼎新的师资队伍。有两院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在蔡美峰院士等一批名师的指导下,8名学生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世界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师—徒”关系的“一对一”教育。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定会成为你们授业解惑的良师。我希望,他们既是你们学术上的导师,也能成为你们人生的导师。

(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例如:“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100%盲评,改革研究生学费和资助体系、大幅提高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等等。关于研究生教育,我的体会是视野最重要,其次是思维方式,然后才是知识学习。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学校加大了对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支持,除了导师支持之外,预计到明年,学校支持的短期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的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或超过30%。

(五)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还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为丰富大学的课外学术生活,学校精心打造了“研究生学术论坛”品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2年,成为大家充实课外学习,提升学术能力的“第二课堂”。此外,学校的各种名师讲坛、针对研究生举办的“贝壳学术汇”、“学术三分钟”演讲等活动,也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场知识的盛宴,成为高水平学术交流的舞台。学校每年开展“红色钢铁摇篮”训练营、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等活动,让你们在实践和实干中,成长成才。

同学们,你们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就意味着你们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我相信,这将成为你们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和你们一样,在N多年前,我也是做了这样的选择,至今无悔!学校提供了各种平台和条件,我们自己应该怎样渡过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呢?刚才提到,大学的学习,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第一是拓展视野,第二是掌握思维方式,第三是积累知识。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各种媒体不断提到的“工匠精神”,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工匠精神”,首先要练好一种“精益求精”的功夫。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值得称赞之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工艺品质的不懈追求,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正是工匠精神的主旨和灵魂所在。

精益求精,是一种“守拙”的功夫。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已经是过去时了。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可以选择进行研究的课题,个个全是难题。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研究不是任务,不是工作,而是修行,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精益求精,也是一种“鼎新”的功夫。事情做到极致,论文写到极致,就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完善,也是一次挑战,都是一种创新。我希望你们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挑战传统,挑战固有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权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超越自己的导师作为挑战超越的第一个目标吧!我坚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而且我也坚信,无数次的超越,就意味着无数次的创新,你们的学术成果也必将璀璨光华!

学习“工匠精神”,要养成一个“敬业乐群”的态度。 如果说精益求精是才华和勤奋积淀而成的锋芒毕露,那么敬业乐群则是每个人内在德性的修养,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一个人只有在信念上对学习或者研究具有敬重和热爱之心,那么他才会具备为把这份职业做到至美至善,而去精益求精,笃行不倦。

敬业,是对所从事的事业具有一种敬畏之心,视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对于你们来说,敬业首先是对学业的珍惜。无论各位过去曾在哪所学校上学,或者就是来自北科大的本科生,在北科大读研究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绝不能做人们调侃的“烟酒僧”,北科大也不是练习“葛优瘫”的圣地,是“钢铁摇篮”,不是“文凭摇篮”。真正做到敬业,从敬畏自己的学业开始。

敬业,要给予学术应有和足够的尊重。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就像眼睛里揉不进半粒沙子。我要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坚守好学术道德底线。做好学问,先要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请大家牢记:决不允许为了一时的急功近利,出现剽窃抄袭、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违背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事情,学校坚决对学术不端行为说不!

学习“工匠精神”,要修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在于跨越工匠成为大师。 画匠和大师的区别,就差那么一丝丝灵气和生机。表面上看,是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意境传达的区别,更本质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本真的把握。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从“工匠”到“大师”的跨跃,必须要练“宁静致远”的功夫。静心沉思,心态平和,将生命的体会融入到匠器的制作中,才能“匠心独运”,摆脱闷气和匠气,获得巧思和灵动,实现艺术的升华,从而创作出不朽的生命力。

宁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悟开,能让人高瞻远瞩,对万事万物洞若观火。同学们风华正茂,需要鲜花与掌声,需要灯红与酒绿,需要歌与舞。但是,淡泊一些,宁静一些,才能达到“诗与远方的田野”的意境。作为过来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者,看起来加速度比较大,但是淡泊明志者却将走得更快、更远。

静心要有平和的心态。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心情杂杂切切的匠人,能够制造出一件精致的器具来。面对世界的花花绿绿,会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面对高度竞争的环境,浮躁与虚荣是否又侵袭而来,内心变得躁动和不安?给自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不忘初心,忠于梦想,人生前进的步伐会轻快很多。

静心也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体会。静心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胸怀。对于父母悄悄泛白的两鬓,你是否给予了疼惜?对于同学与同学之间出现的差异,你是否会给予宽容?对于悄悄降临的感情,你又是否付出了真诚以对?还有,学校的同门之谊、同室之情和同窗之缘会给你们带来今后事业合伙人之缘,你是否给予了足够的珍惜、呵护?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总结起来,就是jjj,就是“精、敬、静”,就是“求精、敬业、静心”。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国家走向中国创造的精神核心,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值得汲取的精神资源。希望大家能够培育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精彩。

同学们,硕者,大也;博者,广也。从学士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号,更重要的是称号下的意义。希望大家秉承对学术的挚爱和诚笃,肩负时代使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思维、学富五车的栋梁之才!

谢谢大家!

(责编:郝慧鹏、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