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 你仍如初——北语91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重返母校

08.10.2015  10:47
      10月6日,北语主南103室欢声笑语不断,这里聚集了一群不一样的“学生”——他们是北语91级对外汉语专业毕业20年的校友。崔希亮校长,任宣之、王恩保、李郁章、姜丽萍等老师出席活动。照片回顾、同学感言和老师寄语等活动环节让大家期待万分。尽职尽责的校友办小助理和校友们一起拉起横幅,摆好桌子,架好相机,迎接这个重要时刻。

  崔校长表达了对退休老教师的敬佩,“虽然大家已经白发苍苍,却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他希望大家多关心学校发展,“北京语言大学一直在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不只关注变化本身,还在思考怎么变才能让学校更好。”他还讲到人生的境界,“只有人和大环境充分融合,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一张张或正式,或搞笑,或青涩,或文艺的照片在屏幕上缓慢放出时,总能勾起师哥师姐无尽的回忆。当年,在梧桐下看书,在节日时包饺子,在宿舍里拉家常,在草地上嬉戏玩闹的那些熟悉场面,都被照相机一帧一帧记录下来,重现在大家面前,鲜活了大家的记忆。当一张合照呈现出来时,大家一一辨别,话语中充满了感慨与怀念。一位校友说:“这张合照上,谁缺席了就说明谁当时逃课了!”引得大家开怀大笑。在发现一张毕业照上,把毕业服装错穿成硕士服后,气氛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诉说当年种种细节。青葱岁月,甜美时节,让人难以忘怀。

  在说感言时,校友们一个一个走上讲台,娓娓道来,有的回忆北语点滴,有的不忘感激师恩,有的陈述工作近况,有的寄语学弟学妹,言语间流露出对母校的深深关怀和眷恋。大学毕业后,大家在不同的工作领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有的在外交部,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有的在翻译协会,有的勇敢创业并取得成功,有的专注于老本行,在对外汉语教育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教外国人20多年汉语,现在都不会说中文了!”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校友幽默地说道。“我从小就在北京长大,进大学后才开始住校,北语是我独立的起点。”一位校友感慨地说。然而最后,说起北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她的特质:包容、自由,从而塑造了不一样的北语人。“我在央视待了二十年,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最深刻的不是学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北语特有的开放、宽容的氛围和气质,让她不同于其他学校,是不是咱们北语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我在大学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自由和宽容,让我们自力更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我在政府机构待过,后来辞职,当过老师,写过书,现在又开了一家自己的贸易公司,我觉得支撑我做出这些改变的,就是当年在北语那种自由自主的氛围,我在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北语以她独特的特质,向社会输送了一批独特的人。

  最后,老师的寄言如潺潺流水,润物无声,句句中肯。作为班主任的任宣之老师希望同学们注意健康,只有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有资本进行学术研究。“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同时要注意心态的调整,有什么事,多想开一点。”王恩保老师借一个学生家庭的例子说明人生的阶段时刻在变化,要随时有准备,珍惜当下。“你二十岁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四十岁会发生什么,四十岁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六十岁会发生什么。”李郁章老师则谈到了家国情怀,谈到在中国变化发展的当口,同学们要把握住自己,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懂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些价值会在人类社会中流传深远。”姜丽萍老师则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说明要懂得如何幸福,人生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坦然接受。“你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环境,有好的工作,应该知天命。”

      这次毕业20年校友返校活动还在91级校友群里微信直播,是为了那些远在大洋彼岸的校友们。由于对外汉语教育的特殊性,校友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不能亲身参与返校座谈会现场,却情牵母校。一位校友说:“崔校长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都应该到国外去,那些大洋彼岸的同学们,就是在把传播语言的种子撒出去。”大家为老师献上鲜花,并合影留念后,吃了象征二十年友情的蛋糕,李郁章老师特地把当年学生写在校报上的文章带来,让同学们深深感动,二十年相隔,然而,仿佛毕业还在昨天。

  离别二十载,相逢情更浓。短短三个小时的相聚,把二十年来的情谊浓缩成同学间的欢声笑语,凝结成老师同学间的声声关怀。校友们拿着《北语校友》杂志慢慢翻看,不时笑着小声耳语,回忆起当时点滴,又看到杂志上呈现的北语新变化,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临走时,一位校友亲切地与校友办小助理开玩笑:“横幅留着,下次三十年聚会的时候在‘二’上添一横就行了!”北语期待你们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昨天,你们因北语而骄傲,今天,北语因你们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