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启动 食品营养中心落户我校(图文)

23.10.2015  23:28

   

   

欧阳永志 摄影

  本网讯  10月23日上午,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启动大会在海淀展览中心举行,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出席并讲话,我校校长柯炳生及相关高校负责人、北京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副市长隋振江主持大会。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在大会上介绍了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并宣读了首批高精尖创新中心认定名单。他说,多年来,科研投入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突出,资源分散、重复研究,不能有效聚焦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考虑,北京市教委决定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旨在整合资源,鼓励高校创新科研机制,为科学家定制“特区式”配套政策与改革。

  据悉,北京市教委首批认定了13家高精尖创新中心,将每年给予每中心5000万元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鼓励高校科研创新。这13家高精尖创新中心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研究范围涵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未来芯片技术、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智能机器人与系统、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

  其中,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创新中心落户我校。“中心”将探索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国情的运行新机制,提升创新活力,打造我国健康食品产业,提升我国国民健康水平。中心将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建立我国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大数据库,创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新方法,创新食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孵化一批营养健康食品产业等。

  大会上,苟仲文、隋振江、线联平等为13个高校授牌。柯炳生代表我校接受了牌匾。

  我校理学院院长周志强、科研院重大专项处处长黄光群、食品学院副院长江正强、教授任发政等参加了启动大会。

  首批创新中心在经费使用、评估方式上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按照计划,北京市对中心按照项目周期予以支持,每年给予每中心5000万元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高校拥有较大自主权。在人员聘任费用中,不低于50%用于聘用国际人才,不低于20%用于聘用京外人才。在评估方式上,将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满两年后在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进行评估。

  据悉,该计划目标建立20个左右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高精尖项目,将其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校科技特区和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