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靶向预警 服务惠及百姓

06.09.2017  15:00

— —从分区预警看北京气象现代化成效

今年入汛以来,40余场降雨先后“光顾”京城,全市平均降雨量、降雨次数、强降雨过程较去年明显偏多。

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稳步提升,重大灾害性天气无漏报,全市暴雨、雷电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平均提前量超过30分钟,24小时有无降雨预报准确率达90.9%,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时效延长至30 天……北京市气象局凭借精准预报、及时预警、高效服务,打赢了一场接一场漂亮的防汛保卫战。

这一切,得益于北京市四年前实施的分区预警机制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从 2013 年起,北京市气象局开创分区预警工作新局面,切实推进“监测预报精细化、灾害防御属地化” 能力建设。分区预警指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预警,其核心在于允许各区气象部门根据即时的天气状况和灾害发生可能性,自主发布所属行政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化到乡镇。“首都管理要求精细、灾害防御要求高效,需要精细化、精准化的预警。”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说。

2013年7月15日,北京出现强降雨,造成怀柔、密云道路塌方和山体滑坡。怀柔、密云率先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两区政府当即采取行动,成功处理所有灾害点,安全转移险区群众2015人。此举,让“一遇降雨全市 30 万人要上岗待命”成为历史。

5年来,分区预警机制的内涵不断丰富,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降低降雨天气下的政府响应成本,北京市气象局启用了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简化雨量统计,进一步统一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今年7月6日,密云地区遭遇大暴雨,密云区气象局与北京市气象台共同研判降水形势,升级发布橙色暴雨预警信号,全市无一人伤亡,分区预警成效尽显。

分区预警机制的成功实施,是北京市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取得的成效,是机制、监测手段、预报技术、科研能力等全面强化的结果。

受气候和地形共同影响,北京地区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夏季降雨强度大等特点,降雨的突发性、极端性和预警标准的提升及分区预警的实施,对提升北京预报预警精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就行政面积而言,北京整体可以看做其他大省预报中的‘局地’,那么北京的预报和分区预警就是要聚焦‘局地中的局地’。”姚学祥说。

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开展的部市合作为分区预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北京市各委办局加强对气象部门的支持,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经费预算、机构编制等得到落实。9 个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显著改善,14 个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机构、人员、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均落实到位。北京市各区气象局全部成立党组,设置区气象台,实现分区预警、气象灾害防御等综合业务功能的落地;研究地方天气,凝练预报指标,编写预报服务手册,增强预报能力和服务地方政府能力。

汛期,气象会商和防汛指挥系统24小时在线,北京市各区气象部门通过物联网支撑平台,实现与两级应急管理、防汛等部门的“虚拟联合办公”,提供分区域、分时段、跟进式、滚动式、渐进式的预报预警服务,为各区、各单位应对降雨提供了准确数据。

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综合提升,让分区预警更加“眼亮心明”。如今,北京市建设了网络化X波段雷达监测组网,地面气象监测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局地性降雨的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北京市气象台完善了“7+N”的预报定时发布与随时更新相结合的预报预警业务流程,优化了一体化交互式预警平台。北京气象部门聚焦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核心科技问题,全力推进以“12小时短临预报预警准确率提升工程”为核心的现代化任务,构建了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睿图(RMAPS)模式体系,实现京津冀地区0至12小时内1公里、1小时格点天气预报产品发布。(冯子晏)

北马气象服务提前“开跑”
2017年北京马拉松活动(以下简称“北马”)将于9月17日在北京举行。12日,由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中国天气网设计开发的北马气象服务专题正式上线(http://bj.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