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驻湖南花垣工作纪实
本网讯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此全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2017年,农学院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切实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改革,创新办学机制,聚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黑土麦田公益以及地方政府等开展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和模式探索,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面向时代需求设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研究生专项。
张晓迪和邵玉杰是首期派驻湖南花垣,与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培养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硕士,他们被聘为黑土麦田公益扶贫专员,在中南地区的扶贫一线探索出了将研究生身份与黑土麦田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协同黑土麦田驻村队员开展当地精准扶贫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的高度认可。
在湖南花垣,他们展开留守妇女苗绣培训项目,邀请当地人社部门对村里留守妇女进行基础培训和专业绣娘技术培训,在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团队还积极开展研学课程的探索,引入社会研学团队前来村里写生、摄影,并参加农耕文化教育、水上课程、苗族文化探寻等课程,后期计划加入苗银锻造和苗族传统蜡染项目,将更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作为体验活动加入研学课程之中。
在兴中村,他们运用生物质工程相关知识,为村里的养鸭扶贫项目和养猪场引入并推广微生物发酵堆肥技术,助力有机农业发展。此外,在进行了地形地理分析和研究后,扶贫队伍聚焦乡村旅游,开发漂流项目,并前往有代表性的漂流景区进行学习、调研,购买皮划艇、船桨等设备,配备足够的安全员,在短短一月内吸引游客上万,为贫困村创收达十万余元。
夯来村的垃圾问题由来已久,当地政府号召建设美丽乡村,给每个村都配备保洁员、垃圾房,但缺乏实质性效果。扶贫团队通过与当地小学合作,开设垃圾分类课程,并联系港中大暑期实践小队将“夯来村垃圾分类及公共环境优化”作为实践主题,发动村民到河流两岸打捞、拾捡垃圾,根植环保理念,共建美丽乡村。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的环保知识普及和垃圾清理活动,村民的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村内的垃圾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今后村里继续开展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扶贫小队与达能集团进行沟通,策划推进“达能公益行”项目,打造乡村周边系列文创产品,目前已经达成了2.8万余元的文创产品采购。此外,在一位上海手工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功对接了一个募捐衣服的平台,可根据受捐者的实际身高体重来募捐合身衣服,做到“精准”而不浪费。
驻村成为黑土麦田公益扶贫专员的日子里,两位专项研究生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张晓迪说:“如果说我们初入农村到现在的转变,我觉得是更黑了,更瘦了,却也更加的坚韧和充实了。我们每天在做的都不是为了自己,我们拼命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只为村庄能够更加美好,我们一次次的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缘只为村民一个赞许的眼神。我们努力做到挖掘每个村子特有的东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我们相信每个村子都有更多美好的可能,我们从不放弃每个村民,每个孩子,就像从不放弃我们自己。”
邵玉杰说:“从最开始的充满希望到希望一个个被现实打破,进而重新认清自己,认清现实的过程让我认识到了农村工作的不容易,认识到只靠情怀和一腔热情是不靠谱的,因为别人不会长期为你的情怀买单,关键时刻还得拿出真本事。简单来说,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不仅是商业活动中需要普遍遵守的原则,在农村工作中也是一样,要想撬动更大的资源,你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或者资源,否则对方凭什么来相信你呢。所以我渐渐明白借力用力的道理,用较小的资源撬动一个较大的资源,在用这个较大的撬动更大一点的,这样逐步加码,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而不要想着凡事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