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鹰:粮食库存达顶峰 东北玉米种植调减1000万亩

08.03.2016  10:48

  杜鹰:农业改革遇“两难”玉米储备也面临去库存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称—— 

  “十三五”开局之年,农业的改革攻坚期业已开始。

   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又以玉米为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对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已然进入战略规划,今年东北地区面临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任务。

  一方面要下手“动刀”库存,一方面种植结构与收储政策亟待调整。当前农业改革遇到了哪些需要攻坚克难的问题?今年有哪块骨头要被“啃掉”?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农业经济界别驻地,《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

   全球粮价达5年来最低点

  NBD:您怎么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十三五”农业面临的最大攻坚改革是什么?

  杜鹰:农业改革最大问题就是克强总理讲的,我们现在遇到新情况了,同时也是突出的两难问题:国内粮价普遍比国际市场高,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农民种的粮食卖不出去,都在库里放着。

  NBD:国际粮价远低于国内粮价,是推动粮食收购政策改革的主要原因吗?

  杜鹰:农产品价格比价关系发生变化了,全球粮价现在是5年来的最低点,包括玉米、小麦、棉花、糖料。国内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十年来在不断提高,这样国家就要用保护性价格,包括临时收储价格、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为了弥补农民的种粮成本,这个价格就要不断往上提,加上国际价格是不断往下走,这样就出现“剪刀差”。这个缺口一出现,就挡不住国外农产品进来,因为它价格低,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比收购国产农产品更赚钱,这样农民就面临问题了,国家包括财政支持的保护性收购价格,也面临新的问题了,这就要改。

  2013年就开始部署了,2014年开始实行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保护价格改革试点,目标价格指的是价补分离,过去国家补助体现在了价格里,最早玉米临储价格是七毛钱一斤,逐年提高,到2012年,到了每斤1.12元了,然后一直提一直收,全往库里“墩”,墩了又出不来,全被进口的顶住了,这样就分离,分离后价格回归市场,把弥补生产成本的补贴直接给农民,这样就把价格解放出来了,长远看,应该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NBD:玉米库存这么高,怎么去库存?可以用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法吗?

   杜鹰:现在可以说是存在“巨额库存”,在许多地方,因为库存太高还存在“露天存放”的问题。库存导致各方面费用都会产生,我估算过,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块,几千亿斤玉米,总的下来费用是非常高的。现在去库存刻不容缓,但也要考虑到去库存过快过猛了,对粮食现价造成影响的问题。

  要去库存,存在消化渠道不够多的问题。比如说生产乙醇,的确可以消化一部分玉米,但是,现在国际油价这么低,再加上现在不同城市对添加乙醇的规定也不同,还要考虑到,当这些库存去完之后,是否还要维持生产这么多燃料乙醇?如果需要,玉米的量可能又不够了。

  我的想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两头补”的情况是会存在的,即一边补农民,一边补收储方。

  稻谷小麦政策会更慎重

  NBD:玉米今年会进一步下调收储价格吗?

  杜鹰:估计今年玉米收储价格最高会在每斤0.8元。玉米的矛盾很明显,是继棉花大豆以后最突出的一个品种,库存太多了,所以去年就把临储价格下调到每斤1元,还没给农民补贴,今年估摸着还会进一步下调,然后同时要给农民补贴,大体就是这么个路子。将来稻谷和小麦怎么改,还要因品种施策,不可能完全像棉花大豆玉米这样,因为稻谷小麦是基本口粮品种,所以要更慎重一点,将来还有糖料。

  这些都是属于近期农业改革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工作,国务院都有部署,各个部门和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当然其他的,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都是更根本的措施。

  NBD:今年东北地区会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怎么看待玉米和大豆之间的关系?

  杜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要考虑到在东北区域,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比价关系,这俩作物是轮作的,通常应该是大豆价格为玉米价格的3倍,如果玉米的目标价格和大豆的目标价格定得不合适,就会扰乱比价关系。无论考虑市价还是补贴,要使农民在目前情况下适当调减一点玉米,也不是说全部种大豆去,有的调减后可以不种粮食玉米了,改种饲料玉米,发展青贮,有一些调回到大豆,还得把握东北的水稻价格,这个也有关系。

   早前报道:中国将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明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今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已经成为定局。由于供大于求、仓储存量增大、市场需求趋弱等原因,今年入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再加上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农民“卖粮难”的现象开始出现。那么,中国将如何缓解“卖粮难”问题,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王军是河北保定的玉米种植户,今年他的17亩玉米获得了大丰收,但玉米收购价格比往年跌了20%左右,这让他有些高兴不起来,“往常年,玉米的价格能在一块零五,一块零六,可今年现在八毛钱人家还不要,还得要好的,给你过了磅,给你刨了杂,才八毛钱。总的来讲,平均下来就是按今年的价格算,(总共)少收入五六千块钱吧。”

  由于价格太低,王军决定等价格上调后,再把剩下的玉米出售掉。不只是王军,几乎所有的玉米种植户今年都面临着相同的难题,“这会儿先不卖,这么便宜。等着价位上去再卖,这七八毛钱你卖不更赔钱?”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认为,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情况总体宽松,国际粮价低位运行,国内粮价的下行压力较大,“根据监测,11月中旬,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国内外差价分别在每吨均700元、630元、760元左右。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而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尽管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稻谷供大于求,玉米阶段性过剩,加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国内粮价下行压力加大。”

  过去七年,中国的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在保证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临时收储价格连续7年只涨不跌,国际市场价格却一路向下,价格倒挂导致国际市场玉米大举进入,下游加工企业、粮食存储和国家财政的压力都急剧增大。

  以今年为例,中央财政拨付了约150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粮食仓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以缓解东北地区的仓容压力。今年9月,国家还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公布最低收购价格等措施,以解决农户“卖粮难”问题。周冠华告诉记者,玉米收储工作比往年提前了20天,有利于农民及时卖粮。不过,收购价格调低到1元钱每斤,比去年降低了0.13元,“这个价格总体合理,既有利于鼓励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多收粮、多用粮,促进国内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又能保证种粮农民得到种植效益,避免出现卖粮难;同时释放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逐步改善玉米供求关系,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这也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七年来,收购价格第一次掉头向下。分析认为,今年下调玉米临储价格,而不是取消,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让临储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逐渐消解玉米市场多年蕴藏的风险。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正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最近一两年就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粮价比国际上高30%到60%,没有必要维持一种高粮价;另外反对的声音,如果你要粮食价格老是波动来波动去,实际上对农民的生产打击很大,会出现我们整个粮价的一个放大的波动。我认为从国家来讲,它不会让种粮农民吃亏的,会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

  据介绍,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有效化解“卖粮难”问题,中国将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透露说,明年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今年,安排了3亿元资金在‘三北’地区选择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推进农牧结合)。下一步(明年)我部将大力推进玉米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免责声明:杜鹰:粮食库存达顶峰 东北玉米种植调减1000万亩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京城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 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京城在线联系 (QQ:1187215932),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