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要学会从“端菜”变“点菜”
老百姓对繁文缛节的感受最深,对简政放权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实际体验,就是检验简政放权效果的“试金石”。“端菜”变“点菜”,一字之别,实际折射出政府办事思路的进步,彰显着为民服务的意识。只有学会从“端菜”变“点菜”,才能切实摸到老百姓的需求和关注点,才能把简政放权不断推向深入。
“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证明‘你妈是你妈’是天大笑话”……这一句接一句的流行语,构成了简政放权的时代之声。在12日的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督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在简政上下功夫,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乱象。一段时间以来,总理开会视察,在所到之处几乎必谈简政放权,足见其重视程度。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招“先手棋”。于市场领域,它意味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于社会领域,它有助于降低社会成本,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而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最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办事之时,跑的路是不是少了、门是不是好进了、脸是不是好看了。老百姓对繁文缛节的感受最深,对简政放权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实际体验,就是检验简政放权效果的“试金石”。只有学会从“端菜”变“点菜”,才能切实摸到老百姓的需求和关注点,才能把简政放权不断推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简政放权动作不断,“负面清单”逐渐明晰,审批事项越放越多,但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提供“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买房时被要求证明“结婚前未婚”……这些听来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儿一再发生,无疑促人反思:我们的简政放权是否真的做到位了,上层政策传导至一线窗口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诚然,造成“堵点”、“痛点”和“盲点”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对于百姓的“杀伤”却是同样的:只要事情进展不顺,负面情绪就会由此累积,就会在政府和人民之间立起一堵无形的高墙。
从这个意义上说,“端菜”变“点菜”,一字之别,实际折射出政府办事思路的进步,彰显着为民服务的意识。只有心中装着群众,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才能做出群众喜欢、想吃的菜。如果只是将简政放权当成上级倡导的口号,而不能深入认可、理解其意义,又或者为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考量,故意从中作梗,都不可能获得好效果。简政放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真挚诚恳平等的互动,消除群众烦恼,满足群众诉求,巩固群众信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群众的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反映越强烈的问题,就越需要下决心去解决。随着简政放权进入动奶酪、啃硬骨头、调整利益的攻坚阶段,下一步该往何处走,向哪儿去,都要从回应民需、解决问题中寻找答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面对群众的愿望不忽视,面对发展的问题不回避,甩开膀子、迈出步子、勇毅笃行,这才是“改革促进派”应有的姿态。问题矛盾,向来“吃硬不吃软”,解决问题就要动真格、见真章。以问题倒逼改革,以改革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取信于民,让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保持通畅,定能推动改革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纵观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立足今日,我们依旧需要依靠简政之道达于善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简政不是“简陋”,也不是粗枝大叶的“简略”,而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事。“减”只是方式,最终要换取的,是治理能力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以简政放权打造服务政府、降低社会成本、激活市场潜能,在未来的改革征程上,我们必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现代中国。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